-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疗效比较,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针灸治疗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缓急解痉。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炙;阻络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1
面肌痉挛中医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是指以不规则的阵发性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主特点的一种病证。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1]。治疗上以舒筋止搐为原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针灸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4±2.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平均4.4±1.5个月。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后18例,外伤引起1例,原因不明11例。
1.2方法
1.2.1风寒阻络发病或缓或急,面部抽搐拘紧,颈背强痛,头疼恶寒,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脉浮紧。散寒舒筋止搐。取穴后顶,列缺,攒竹,四白,上关,地仓,合谷。刺灸方法为诸穴均用泻法。其中攒竹沿眉弓横刺、地仓透向颊车。列缺为太阴肺经之络穴,肺主表,泻列缺可疏风散寒。取督脉后顶和膀胱经攒竹镇痉止搐,余穴均为阳明经腧穴。阳明主面,主宗筋,故可疏经通络,舒筋止搐。
1.2.2郁热阻络抽搐频繁,面红气粗,烦躁易怒,口渴咽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散热止痉。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合谷,温溜。刺灸方法为合谷穴刺向三间。施泻法,以食指抽动三次为度;温溜、下关施泻法;阳白透向太阳,余穴同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泻之清阳明郁热以达“面口合谷收”之功效;温溜为手阳明大肠经郄穴,取之缓急止搐;余穴为局部配穴以舒筋缓急[2]。
1.2.3虚风内动形瘦体弱。面部筋惕肉瞤,时发时止,遇劳加剧,口干舌燥。舌红,脉弦细数。滋阴熄风止搐。取穴后溪,太冲,复溜,阳白,太阳,攒竹,颧髎,地仓。刺灸方法后溪、太冲施泻法;复溜施补法;地仓、攒竹、阳白分别向颊车、鱼腰、丝竹空透刺,施平补平泻法;太阳、颧髎亦施平补平泻法。后溪为小肠经原穴,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有镇痉止搐之功;太冲为肝之原穴,泻之熄风止搐;补复溜为子母补泻法,补肾滋阴而熄风;余穴为局部取穴以疏经活络[3]。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消失,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随防半年没有复发;显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缓解,随访半年有复发;有效:面部肌肉抽搐明显减轻,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2结果
30例面肌痉挛患者,经针灸治疗痊愈9例(30.0%),显效13例(43.33%),有效5例(16.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
3讨论
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瘫后不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致病势缠绵,阴血亏虚,虚风内动,风痰壅络,筋脉失养所致。面肌痉挛本病以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压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紧张、疲劳、面部随意运动、用眼过度等。一般认为面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而引起面肌抽搐。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常有周围性面瘫病史。抽搐常首见于眼轮匝肌的间歇性抽搐,逐渐向同侧面部的其它面肌扩散,口角肌肉的抽搐极为明显,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阔肌。部分病例可伴有头疼、失眠、烦躁、耳鸣等症状。
针灸治疗学中治疗眼睑瞤动,主穴取四白、攒竹、丝竹空、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血虚生风者加肝俞、血海;上胞振跳加睛明、鱼腰;下胞振跳加承泣、颧髎。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合谷(交替取一侧)、血海;辅穴取风池、翳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轮流取1~3穴。对病程长或症状顽同者,每疗程末加印堂、水沟、承浆、地仓、颊车[4]。头部皮肉浅处快速斜刺,不求针感;翳风直刺;自合谷透刺后溪,有针感即留针,无须捻转;地仓透颊车(面肌痉挛起、止点)时,以2~3寸针沿皮下自地仓向颊车透刺,强捻转牵拉出针,不留针。其余诸穴以适度长针直刺或斜刺。除地仓透颊车外,其他穴均留针不少于60分钟,期间视情况轻捻转3~5次,或嘱病人自己轻动手指、足趾以助之。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5次为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