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李庄—民族精神的涵养地(讲座).docxVIP

中国李庄—民族精神的涵养地(讲座).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李庄 ——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李庄的小学语文教师,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我的家乡——中国李庄,谈谈一段曾被历史掩埋的文化抗战史。 一、中国的李庄 李庄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一个小小的古镇,原本是当不起“中国”二字的,但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李庄成为现代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单元,成为“中国家国情怀精神展现地”和“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校园西迁历史展现地”。 1940年,不足三千人的李庄,慷慨接纳了一万两千颠沛流离的中国文化人。李庄,为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滋养空间,亦因于此,担当了中国文化庇护所的李庄,一跃成为与成都、重庆、昆明并列的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当年寄信,只需在信封上写“中国李庄”,信件就能准确邮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古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吴定良、童弟周、凌纯生等大师的汇聚而声名鹊起,蜚声国际。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从李庄走出去的院士多达43位。一代关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的大师们的云集,使今天的李庄成为“大师的故里”,“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不少文人甚至认为“1940-1946年,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中国李庄,文化的脊梁” 因这段历史的存在,李庄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如此高的评价,如此高的地位,追根溯源,还得从1940那年秋的同济大学开始说起。 二、流离的同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让中华文脉得以薪火相传,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 狂轰是真,滥炸却未必。日本对中国,不只是要占有,更想要的是毁灭。它首先想毁灭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那曾经让他们折服了几千年的辉煌文明。甚至它们还有更长久的目标,那就是把希望放在中国的未来——希望将中国的教育皇民化,这就必须将我们的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化灰烬于炮火之中! 同济大学始建于1907年,它的前身是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建的德文医学堂。1927年成立国立同济大学,它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在日军有目的的轰炸之下,同济肯定不能幸免,它成为日军重点追炸的对象。从1937年开始,同济大学就开始了兵分几路的颠沛流离——从上海跑到浙江金华,从金华跑到江西赣州和吉安,从赣州、吉安跑到广西八步(今贺州市),从八步再到昆明、到通往越南的宜良,最后到了终于到达了四川南溪李庄。若将数路并进的总里程加在一起,超过了两万二千里,是一次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在抗战救国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走的路比同济更远,受的磨难比同济更深。可以说,那时的同济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它搬到哪儿,日军就撵到哪儿。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济最初想搬迁到南溪县城的提议,遭到了南溪“庙小容不下大菩萨”为由的拒绝。 最后主动拍电文邀请,收留飘泊三年之久、无校无家可归同济师生的,是仅仅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半公里,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小的李庄。 1940年秋,在李庄人民一纸16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盛情邀请下,同济大学率先迁入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几十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也相继入川,几经辗转,于1940年冬抵达李庄。 时至今天,我们仍不得不承认,1940-1946年的李庄,那是李庄历史上最最辉煌的时期。那是李庄人口智力密度的高峰期,甚至是李庄人美貌度的顶峰期。智力密度不用解释,一万二的顶尖学者和大学学生。我外婆曾感叹说,那时多好,孩子读书,不用出李庄的门,就能读到最好的中学、大学,而且还有最好的教授。美貌密度,图片说明(同济女生,林徽因),他们的美不仅浮于外,更兼具内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三、圣殿上的学府 1940年的冬天,同济大学来了,随后的科研机构和其他高等学府也陆续来了。代表李庄乡绅发出16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时任区党委书记罗南陔头疼为难了。外来人口骤然过万,安置问题急需解决。经与本地三十几名乡绅再三商讨,毅然决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四处奔波,克服重重困难,将庙宇、祠堂和自家大宅让出,供学者、学生使用。就这样,地位尊崇的如来佛祖,东岳大帝、玄武祖师,治水禹王,妈祖等,纷纷走下神坛,被请出圣殿,或搬到荒野,或就地掩埋。祠堂里祖宗的牌位被子孙恭敬地取下收藏,让出自家的大宅,搬入低矮的小屋…… 东岳庙:这是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原为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旧址,抗战时期为兵工厂输送了百分之八十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就是在这里,同济工学院的实验室第一次发电,点亮了电灯,随后联系宜宾电厂牵电到李庄,亦因如此,李庄比南溪县城还早十年用上电

文档评论(0)

专注于为中小学教师及学校提供各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文案等各方面教育资源服务,欢迎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