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设计的语言即物品的语言——《设计的语言》读后感
萨迪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与设计的关系,在书的序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作用于物品,通过物品与人产生关系,因此免不了要先论述一下人与物的关系。萨迪奇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书中留下了很多深刻的体会和看法。 一、设计促使物品消费变成一种心理慰藉 成书的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反差使人们不得不对消费主义和物质泛滥进行重新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几乎已被各种物品所占领,虽然使用到的机会并不多,可我们仍旧忍不住想拥有它们。 现代人们能够留在家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家里却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书桌上那台能容纳数千册书的Kindle,代替了书架上挤满灰尘的书籍。客厅里那台等离子电视,取代了多年前新潮的显像管电视机。衣柜里摆满了衣服鞋子,房间里还有成架的CD,满室的电玩和电脑。或许有的人书房里还有从没有用过的跑步机,餐厅里还有从未在上面用过餐的饭桌,以及厨房里从未烤过东西的昂贵烤箱等等。在解释物品泛滥时,萨迪奇指出,消费“是一种慰藉,用来解除人们努力赚钱好购买它们的持续压力,而在追求它们的过程当中,人们全都变得像幼儿一样。”这些物品都是人们的玩具:它是一种慰藉,用来解除人们努力赚钱好购买它们的持续压力。 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或许是那些每天算计人们钱包里钱的资本家。当每一个该买电视机的家庭都买了之后,资本家们就开始绞尽脑汁去发明新的机种,试图说服拥有者汰旧换新。有时候厂商会推出迷你的新机型,但他们更喜欢推出比原来更大,于是电视荧光幕就由二十八英寸增加为六十英寸,家用烤箱演变为炉台加烤箱,冰箱变得像鼓胀的衣橱。 当然资本家们只是一个幕后的‘黑手’,设计师才是这场商品侵略战争的主导者。设计师们巧妙地用复杂的设计、优雅的审美和名门世系,使我们逐渐变成了“恋物癖”。人们一想到心仪的物品就垂涎欲滴,盲目崇拜太阳眼镜、钢笔、鞋子和单车,以及任何可以交易、收集、分类、组织,终至获取和拥有的一切。 东西多了,非但没有让人们更幸福,反而让人们更苦恼,更焦虑。商家挑逗人们的欲望,告诉人们要想生活幸福,非得有某样东西不可;政府鼓励人们购物,用以刺激GDP增长,补贴其他方面的支出。大环境鼓励人们加大购买力度,随之人们的欲望愈加膨胀难以停歇,心灵也日渐倍感压力而疲惫。 二、我们与物品及空间的关系思考 在大堆的物品里迷失自我,被物化、被透支,大多数时候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选择有多大程度上完全出自自觉自愿,正如萨迪奇所说:“我们和我们拥有的物品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直截了当,而是混合有知和无知的复杂关系。”我们受够了物品太多、环境太乱、内心太拥堵,我们想逃离这一切,但又舍不得。“丢弃一件我年年都不碰的物品,就像丢弃我一部分的生命一样。但不用它却又保留它,让你每次打开壁橱门时,都会收到无言的斥责。”“同样的斥责也来自满墙上位阅读的书籍,即使你度过了,它们依旧会轻声问你:还会再读它们吗?而这诘问会不断持续下去。” 买了不用,会增加物品的沉没成本,丢弃时内心充满犯罪感。而留下它们又徒增空间的压力,看着难受。在刚开始接触断舍离时,这差不多是每个人的心声。 萨迪奇认为,收藏这种特殊的保留物品的方式,体现了人们反抗死亡的威胁,喜欢重温旧梦的心理。而更多时候,物品不仅仅承载着记忆,还有可能定义我们。 “物品是我们用来衡量自己生命流转的方式,是我们用来定义自己,标识自己是谁,又不是谁的方法。”我们对待物品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寄托在物品上的自己,就像堆积如山的杂物一样,没有一个明晰的气质。我们可以是这样的人,也可以是那样的人,但如果我们继续任由自己迷失在物品的迷宫里,最后更有可能与物品一起成为一个垃圾山。 而在囤积的过程中,空间与人的关系,正是由于物品起着纽带作用,而愈加复杂。“我们使用物体的方式和它的外观一样重要。这些物体以不同的方式,不知决定了我们如何运用一个房间,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整间房子。它们塑造了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决定我们吃、睡和观看彼此的方式。” 与物品的关系会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模式,会在不知不觉间深入人际关系之中,我们如何对待物品,就如何对待自己,也如何对待其他人。 萨迪奇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物品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我们对物品的责任感。在另一方面,这种物质的丰裕,也让我们习惯于敷衍了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和美的事物交流,也会让我们变美。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美的事物让我们自身变得美好,反之我们对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这就是骑士精神 “在他乡”专栏读后感.doc
- 中古佛教研究的又一部力作——《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佛教与社会》读后感.doc
- 中西哲学会通何以可能——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读后感.doc
- “成见”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读后感.doc
- “青春是美丽的”——吕鸣亚老师《巴金的母校情》读后感.doc
- 《曾军良与魅力教育》读后感.doc
- 《传播学史》读后感:传播学需要“宗谱”.doc
- 《大国崛起》观后感.doc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doc
- 世界平凡,我们也是——《平凡的世界》读后感.doc
- 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doc
- 水粉画下掖着的孤独男女——小说《长崎》读后感.doc
-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感.doc
- 体万法之源,察众妙之体——王辉武《心病条辨》读后感.doc
- 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doc
- 网络时代的新特征——《世界是平的》、《理解媒介》读后感.doc
-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战略管理》读后感.doc
- 洗尽铅华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读后感.doc
- 项目选择是最重要的投资决策——《资本如何布局》读后感.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