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 ? ?课前互动:中秋佳节是哪一天?这一天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呢? ? ? ?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 ? ? 1.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出示课件】(板书:十五夜望月) ? ?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王建(约767—831后) ,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他出身贫寒,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中秋之夜,王建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十五夜望月》。(板书:王建)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 ?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 ? 3.再读古诗,按照老师划出的节奏线,读出古诗的节奏。 ? ? 4.听老师示范,读出古诗的韵律。 ? ?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2)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那样白,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的家?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 ? 1.品读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出示课件】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说明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这三个字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体会“无声”二字的特点。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3)从“冷”这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4)这两句写景,你能想象出当时诗人心境是怎样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指导朗读。 ? ? ?2.品读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出示课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人尽望”三个字,诗人推己及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3)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4)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文档评论(0)

无敌熠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关于教育的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