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6
高中生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益
探究问题一:“学霸到底做了什么,能拿到高分?”
为了找到原因,Elevate Labs做了一项长达13年的研究。他们与澳大利亚、南非、美国、英国四个国家1200所学校合作,对25万名学生的习惯、技术、实践等进行基准测试。
结果他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区别不是智商,而是多做练习题。而且,预测学生考试成绩的首要因素就是,做的练习总数量。
他们的研究中,有这样一项调查: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考试前都做什么?
其中,11%在大量做题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人之外,想要一直取得好成绩,练习的量肯定是少不了的!
探究问题二:同样是努力,只不过一个在看笔记,一个在做练习题,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及脑科学教授Henry L. Roediger和美国普渡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Jeffrey D. Karpicke在2006年就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
“学习-学习组”(SS组):学习一篇文章,接着再学习一遍;
“学习-测试组”(ST组):学习同一篇文章,接着进行自由测试,尽可能多地写出从文章中能记住的东西。
然后分别在5分钟、2天、一周后进行自由测试。统计结果如下:
数据显示:学习后5分钟测试,SS组效果较好;2天后测试,SS效果明显下降,而ST只有轻度下降;一周后测试,SS效果几乎减半,ST效果只有轻度下降。
很明显,把做练习题加入学习过程,能显著降低遗忘的速度。为了进一步证明做题对成绩提升的重要性,他们又做了一个升级版的实验。
同样是阅读同一篇文章,但是分为3组:
SSSS组:重复学习4次,但没有测验;
SSST组:重复学习3次,测试1次;
STTT组:学习1次,测试3次。
同样,分别在5分钟、一周后进行自由测试。统计结果如下:
数据显示:5分钟后测试,记忆效果为SSSSSSSSTSTTT;一周后测试效果完全相反,测试越多效果越好。
而且,请大家注意一点,哪怕只有一次测验,学习效果也比不测验好很多。
由此,学霸们为什么重视做题而不是只看笔记。因为它能显著阻断遗忘过程,提升我们的记忆力。这个过程就像是画地图,知识点就像地点,做题就像把知识点间的路修通连成一片相互沟通的区域。
修通一条路,就能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做一次题,就相当于给知识点间修路。多做几次,就是多修了几条路,知识点的记忆也就越牢固,这就是测验效应(testing effect)。
探究问题三:大量做题仅仅是可以阻止遗忘吗?
2018年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son C. K. Chan与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对象同样被分成了“学习组”和“测试组”。他们需要先学习三组单词,然后看一遍第四组单词后,进行自由测试,尽量多地写出他们能想出的单词。
结果发现,在四个实验中测试组在学习新单词(第四组单词)时成绩都更好,也就是说测试能让人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这种现象被称为测试增强效应(Test-Potentiated Learning),也叫前向测试效应(Forward testing effect)。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们给出的其中一种解释是:测验比重复阅读更能将知识迁移到新背景或新问题中。
也就是说:融会贯通,能从简单的概念记忆升级为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和应用。大量做题的真正意义在于融会贯通!每一次做题,都相当于一次知识点实践活动。坚持下来,也就慢慢琢磨出来答题套路。
探究问题四:但是,同样是大量做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没起色?
学霸刷题成了学霸,学渣刷题还是学渣,为什么?因为学霸刷题是“更上一层楼”,学渣刷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考入清华大学的A同学,在分享学习经验时提到自己的一个做试卷流程:
写卷子——对答案、老师解答——擦掉痕迹,再做一遍——对答案,确保满分
为什么这样很管用?用“延迟反馈”的理论可以解释。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Andrew C. Butler和耶鲁大学Henry L. Roediger两位心理及脑科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间隔效应有关实验,邀请了48位华盛顿大学本科的学生,从GRE、托福、SAT学习指南中挑出12篇文章,每篇文章约280-300个词,分成四段,每篇文章呈现时间为50秒后,进行测试。
48位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为:
无测试小组:读完就行;
有测试无反馈小组:读完做测试,但是不知道对错;
立即反馈小组:做完即时纠错,然后再做下一题;
延迟反馈小组:做完后经历10分钟干扰,做与测试无关的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天,他们再次对参与者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习后不测验测验后不反馈测验后即时反馈测验后延迟反馈,但是立即反馈和延迟反馈的学习效果相差不大。
于是,两个教授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这次的实验与之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