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仓山镇中心小学 吴莉娟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1、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弄清意思2、读出节奏3、反复朗读文言文学习方法
伯牙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互动课堂 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小组合作想一想自己从这则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伯牙锺子期国籍(楚国)晋国楚国身份上大夫樵夫穿着绸缎布衣了解人物
由此可看出伯牙与子期已经成了彼此的——知音
小组合作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正弹琴,心里想着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一会儿又想着流水,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演一演
伯牙当时已是著名的音乐家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思 考
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
表现下雪的景象
表现秋天的丰收景象……
钟子期曰 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志在小溪 善哉,淙淙兮若流水志在白雪 善哉,皑皑兮若瑞玉伯牙鼓琴志在大江 善哉,滚滚兮若波涛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就是?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与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 的情感。主题概括伯牙锺子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拓展延伸
一、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B课堂演练
二、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够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B
三、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C
感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