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
论清政府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外交斡旋
摘 要:三国干涉还辽是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衍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中国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整个历史事件的主因,对《马关条约》中有日本割占辽东半岛的问题,俄国、德国、法国从各自国家的利益出发,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了政治干涉,演绎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国内关于此论题的研究显得片面,不成系统,有些观点值得讨论商榷,本文力图从五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
第一章探讨了三国干涉还辽的缘起、经过。笔者从日本明治维新日本的崛起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而引出日本妄图宰割中国的《马关条约》,谈到了辽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俄国在东北渗透势力的意图。
第二章探讨了清政府与日本的外交斡旋。这里着重谈到了李鸿章赴日谈判的过程,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以及李鸿章为了国家利益而在谈判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第三章探讨了清政府对德、俄、发的外交照会。这一章谈到了面对日本《马关条约》的发难和宰割,清政府与俄国、德国、法国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以夷制夷”思想的运用。
第四章探讨了三国干涉还辽的结果及其影响。这里写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具体行动及其日本的应对,以及最后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另外还谈到了三国干涉还辽对俄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的后续影响。
第五章探讨了三国干涉还辽给我们的启示。三国干涉还辽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给了我们很有益的启示,这一章做了分析。
三国干涉还辽的缘起、经过
19世纪中期,经历过叩关之痛的日本显然比中国的清政府更有觉悟【1】,于是,他们迅速开始转型,在1868年以天皇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了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褪去了封建社会的外衣,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即便这场改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日本毕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日本,他们大力学习西方,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废藩置县,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这些使日本迅速崛起,脱亚入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开始寻求侵略目标,以满足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本性,可以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必然的。
1894年日本以不宣而战的先发制人的优势打得清军措手不及,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已经开始有部分有识之士觉醒,他们是洋务派,洋务派主张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七十年代开始,更是开始筹建近代海军,其海军实力当时在亚洲也是排名靠前的,问题在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对日本的作战意图反映迟钝,对策迟缓僵化,加之指挥失误,策略不当,最终导致甲午战败的惨祸,洋务派苦力经营的北洋舰队也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日本虽然经历了明治维新,但军事实力和国力的积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他们在战前与清朝的实力应该是大体相当的,按理说,这场中日之战,中国不至于败得那么惨,关键在于,日本的将士在整个战争中都能始终全力以赴的作战到底,最终战胜清军也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实力相当的双方,一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日本勇,中国怯,胜负明显。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当然是为了效法其他西方国家,要求在中国获得利益,所以在战争胜利之后,日本朝野一片欢腾,他们要利用好这次战胜中国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宰割中国一把,分割利益。与西方曾经和中国签订的条约相比,日本的“尺度”更大,胃口更大,其主体利益要求体现在1895年与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在这个对中国来说极其丧权辱国的条约中,日本提出了四点利益要求【2】。其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其二,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其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个条约延续了曾经英法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一些基本条款,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细细推敲起来,日本人的利益需求非常大。拿割地来说,英国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日本则要的是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两两相比,日本追求土地的“量”大了很多。拿赔款来比,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清政府2100万银元的赔款,日本则是白银2亿两,几乎十倍。拿通商口岸来说,英国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沿海地区,日本要求开放的沙市、重庆则已经从沿海深入中国内地。最后,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还加了一条新内容,即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样,日本可以把厂房直接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过程中,省却了运输成本,关税成本,缩减劳动力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国干涉还辽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前面的《马关条约》可以看出,日本在中国攫取的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