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胆胀”医案13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胆胀”医案13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胆胀医案13例,以供大家参详。 1 陈某,女,42岁。 2008年5月15日因“右胁疼痛伴纳差、食后作胀2月余”就诊。 患者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炎病史6年余,每年发作,去年发病2次。近2月来患者右胁时时疼痛,牵及右肩酸痛,纳呆,食后作胀。 面色萎黄,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数日一次,尿黄,舌苔薄,脉细弦。 【诊断】中医:胆胀(肝胆郁滞,阴虚火旺);西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治则与处方】疏肝利胆,泻火养阴。处方: 柴胡6g,制大黄9g,白芍9g,延胡索9g,广木香9g,郁金9g,玄明粉(冲服)9g,金钱草30g,北沙参30g,赤芍9g。 14剂。 〈二诊〉服药后,右胁疼痛明显减轻,大便每日1次。苔薄黄,脉弦细。 原方去玄明粉,14剂。 〈三诊〉近来未见胁痛,唯少腹微微作胀,略感头痛,气阴未复,胃纳较差,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处方: 北沙参12g,麦冬9g,柴胡6g,制大黄9g,白芍9g,延胡索9g,广木香9g,郁金9g,金钱草30g,赤芍9g,焦山楂9g,焦六神曲9g。 14剂。 【治疗效果】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主症为右胁时时疼痛,牵及右肩,此乃肝胆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所致。 肝胆湿热未清,上泛而口苦,下注则尿黄。 肝胆失于疏泄,脾胃运化受累,气血不华于面则面色萎黄。郁火伤阴则口干,大便干结。 舌苔薄,脉细弦为湿热未清,气滞血瘀,郁火伤阴之象。治拟疏利肝胆,养阴泄热。 方中柴胡、郁金、木香、赤白芍、延胡索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大黄与玄明粉同用,泄热通腑,配合郁金、金钱草等则利胆作用更强。 经过治疗,患者腑气得通,则在二诊时去玄明粉。 本例久病,有脾胃不健,阴血亏损之征,故三诊时加焦楂曲以助消食。沙参与麦冬养阴之品贯穿治疗之始终。 (高月求医案,陈照娣整理) 高月求 2 郝某,女,34岁。 初诊:1982年11月初。 主诉及病史:患胆胀病3年余,右胁胀痛而闷,甚则痛剧,腹胀纳呆,口苦嗳气,矢气频发,大便时溏时干,午前发热,午后身寒。 经多方治疗无效,故来我处就诊。 诊查:舌红苔白而厚,脉弦迟。 辨证:此病先病于胆,而后病于肝,导致肝气不舒,少阳生发之气不宣,引起上热下寒之证。 治法:法取疏肝利胆,调和阴阳。以乌梅丸加减主之。 处方:乌梅10g细辛3g炒川椒10g炮姜15g姜黄连10g姜黄柏10g肉桂5g姜黄20g酒洗茵陈25g共服药15剂,病得痊愈。 按语:肝胆相表里,互为相关。 若是先病于胆者,胆失通降之能,少阳生发之气内郁,肝失疏泄,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肝郁胆胀,故应取疏肝利胆,调和阴阳之法。 方用乌梅丸,正是治疗厥阴肝经寒热错杂之证。 厥阴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及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惟有乌梅丸一方,寒热并用,为邪正兼顾之计也。 任继学 3 陆某 女 69岁 初诊 1973年12月2日 10多年来有右上腹反复疼痛史,多在夜间发,劳累或吃油腻食物易诱发。曾多次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因身体不好,未同意手术。 此次发生在饱餐后,初在右上腹绞痛,以后整个上腹胀痛,不能进食,疼痛放射到右肩背,持续钝痛,阵发性加剧,伴有恶心,数次呕吐出食物残渣,大便3日未解,尿少且黄,有低热。 查体:体温37.8℃,脉率94次/分,血压150/80毫米汞柱。面色萎黄,眼结膜和皮肤轻度黄疸。 心、肺无特殊。 右上腹有明显触痛,可扪及梨形大小的块物,范围6厘米×6厘米左右,有反跳痛,轻度肌卫。 白细胞13.2×109/升,中性粒细胞85%。 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疗:用西药控制感染。 后因肺炎,用青霉素等。 二诊1974年1月8日 胆道感染已控制,但右胁下仍有隐隐作痛,闷胀不舒,纳呆,便干溲赤。苔薄润,脉弦滑。 肝郁气滞,湿热内阻。拟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炒枳壳三钱 青陈皮各钱半 生大黄三钱(后下) 生山楂五钱 虎杖五钱 半枝莲五钱 广木香三钱 上方加减服3周,大便日行2~3次而有泥砂样结石。 胀痛甚曾加香附、郁金,大便干结加玄明粉三钱(分冲),低热加蛇舌草等。 出院后没有再复发。 【按】胆囊炎、胆石症,中医文献无此病名,但2000年前就有类似证候的记载,如《灵枢·胀论》中说:“胆胀者,胁下胀痛”“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 腹”。 《伤寒论》中描述“结胸症”的症状是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部胀满、身发黄等,与胆囊炎、胆石症颇为类似。 发病机理总是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所致。盖肝胆相为表里,性条达,主疏泄。 胆汁乃“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 若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皆可使肝胆气滞、湿热壅阻。 不通则痛,湿热熏蒸,其邪溢于肌肤则发黄。 治拟大柴胡汤加减,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