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冻疮”医案5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冻疮”医案5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冻疮医案5例,以供大家参详。 1 腰腹冷痛案 白某,女,32岁。 深秋季节,在田间劳动时,适值月经来潮,因在野外就厕,当时自觉寒风吹袭下体,冷冽非常。 不久即出现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难以忍耐。舌苔白润,脉弦细。 此属经期风寒入客厥阴,络脉瘀滞而为病。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7枚鸡血藤12克石楠藤12克 服药仅二剂而痛止。 【解说】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 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综合征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 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持效。 刘渡舟 2 许某 女 24岁 工人 初诊 1973年11月20日 自诉两手发疹瘙痒,一到天冷时必发,反复已4~5年,严重时溃烂,当春暖时可自愈。 曾按冻疮治疗无效。比较怕冷,别无不适。 查体:两手掌手背均有散在的水肿性红斑,黄豆到蚕豆大小,突出皮肤表面,色暗红。 部分红斑中央有水疱,少数糜烂结痂。苔薄白,脉正常。 风寒阻于肌肤,以致营卫运行不畅。拟桂枝汤加味以调和营卫。 川桂枝二钱 赤白芍各三钱 当归三钱 威灵仙四钱 生姜皮一钱 大枣五枚 生甘草一钱 外用:杜红花三钱、细辛三钱、甘草二钱,煎汤待温浸手日2次,每次20分钟。 二诊1973年11月25日 4日后红斑转淡,水疱消失,本有关节酸痛,药后也有减轻,稍感口干。再宗原意。 前方去生姜皮加红花、生地各三钱。服用法:头煎内服,二煎浸手。 又7剂痊愈。 严冬曾有复发,均用此方。1974年没有再发。 【按】本病应和冻疮鉴别:多形性红斑,略带水肿,色鲜红中有丘疹或水疱,手掌、足底也可发生;冻疮多发手边缘,色暗红或青紫的斑块。 但均是风寒阻于肌肤,气血不和所致,也可用此法治疗。 桂枝温经通阳,发表散寒,可解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敛阴和营,且可监制桂枝;当归、红花、大枣养血和血,使营卫气血流行通畅则病邪自除。 顾伯华 3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案。 初诊:1974年3月18日。 主诉及病史:自述经常在寒冷环境中工作,1972年冬两手感觉发凉麻木,继而皮色变紫,遇冷加重,得暖则麻木感减轻,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雷诺病。服西药无效。 诊查:两手指皮色红紫,触之发凉。脉沉细,舌苔薄白。 辨证:寒邪外袭,脉络痹阻,气血流通不畅所致。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当归10g桂枝15g白芍10g细辛4g木通6g生甘草6g附子10g丹参15g红花10g共服上方药二十多剂,病渐瘥,以后未犯。 外以辣椒水洗双手,日1次。 按语: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是以当归四逆汤加减而成。 方出张仲景《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今之木通)、大枣组成,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之证。 笔者基于辨证,灵活加减,治疗手足发绀症、雷诺病、肩关节周围炎、冻疮、荨麻 疹等疾病,效果良好。 施汉章 4 姚某,男,79岁 主诉及病史:左耳廓肿痛流脓20余日,开始由左耳冻疮结痂自以手揭之所致。 刻下左耳廓肿胀疼痛,流脓量少,大便秘结。西医诊为化脓性耳软骨膜炎。 诊查:左耳廓肥厚韧硬,充血不明显,部分已被腐蚀,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附着,耳下区可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舌苔黄腻,脉大而软。 辨证:杖朝之年,气血已衰,脓腐之恙,热毒内蒸。疼痛不甚,肿势不焮者,乃系正虚难以托毒耳。 治法:此非归芪不能扶正祛邪,舍银甘无以解毒清热,四妙汤主之。 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5g银花30g甘中黄4g(包煎)5剂九一丹加青敷药,换药每日1次。 二诊:左耳廓肿痛减轻,脓出量多而稠。左耳廓肿胀渐消,脓液较前略稠。 舌苔薄白。脉平。 药进5剂,正气渐充,得以托毒外泄,方尚中的,毋事更章。原方药5剂。 换药同前。 三诊:左耳疼痛消失殆尽。 左耳廓上部肿退,创口排脓通畅,创口下部有脓腔,周围略红肿。舌苔薄白,脉平。 炎炎之势似已得挫,但脓液潴积有阻痊途,迩来又作红肿,可知伏热仍盛,重用清热。 处方:银花10g连翘10g紫地丁10g蒲公英10g蚤休10g甘草3g太子参10g当归 10g 5剂九一丹钉加青敷药,每日换药1次。 四诊:肿痛消失,左耳廓上有3个创口,有脓性分泌物外溢。恙已衰其大半,断耳之虞可免。 原方增损。 处方:银花10g连翘10g蚤休10g半枝莲10g生黄芪10g当归10g甘草3g5剂九一丹加黄连油纱条,加金黄膏外敷。 五诊:患者感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