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外亲生物设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逐渐意识到物质能源危机和现代城市运作带来的精神健康困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许多学科都在追求自然。“亲生物性”这一生物学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类作为生物,渴望与自然发生联系的天性。这一发现让人们追溯到诸多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源症结就是未能实现对亲生物性的满足。由于人类还没有从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完全适应现代科技包裹下的城市环境,所以生活在隔绝自然的城市中是所处环境与进化环境的互斥,这种矛盾遏制了身心的正向发展。亲生物设计是生物学、神经科学、环境心理学和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论题,能够指引人工环境实现对亲生物天性的满足,继而创造社会心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价值。欧美发达国家对其关注较早,已经形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并有众多实验数据基础和若干工程实践。而中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亲生物设计的内涵和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探讨,为中国城市环境的亲生物设计提供借鉴。
1 自然功能方面
1964年,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首次提出亲生物性(biophilia)这一概念,指人类会被有生命的事物吸引,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痴迷
198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的著作《亲生物性》(Biophilia)出版,使这一理念得以推广
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现在1993年,爱德华·威尔逊与耶鲁大学环境心理学家史蒂芬·凯勒特(Stephen Kellert)联合提出了亲生物假说(The Biophilia Hypothesis),设想并推断了人与自然接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积极反应
与自然接触具有生理健康、行为认知、心理情绪、经济价值4方面的效益。
1)生理健康方面以环境心理学家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的研究为标志,通过实验证明了观赏窗外自然景观能够减缓病者的疼痛感、减少止痛药的使用剂量、加速术后身体恢复
2)行为认知方面以密歇根大学环境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为核心,与自然环境接触能够使在认知任务中消耗的定向注意力得以恢复,从而避免精神疲劳,为认知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此,学者们陆续得出了自然对于工作效率、准确度、环境感知能力、反应速度、瞬时记忆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作用
3)心理情绪方面以罗杰·乌尔里希的减压理论(Stress Recovery Theory)为代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能够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4)经济价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以社会经济学家比尔·布朗宁(Bill Browning)等的研究为典型:以纽约市为对象,对上述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功效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基于自然对于生理恢复的影响,能够将个体平均住院时间缩短0.41 d,使每年节省9 300万美元(2020年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579 3,约61 225万元人民币)的医疗成本;基于自然对于犯罪和暴力行为的减少,每年节省16.2万美元(约105.9万元人民币)的劳教开支;基于自然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每年能够增加4.7亿美元(约30.7万元人民币)的产值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自然功效的研究取得了质的突破。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通过仪器测量大脑活动从而推导环境对机体的影响机制成为可能,学界开始从更接近本质的角度探索自然产生积极功效的原理: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发现自然的几何特点和所外显的视觉多样性能激活视觉皮层后部的阿片肽受体运动,进而产生愉悦感。当面对缺乏自然特点的环境时,例如现代建筑坚硬的非曲线边缘,大脑会向机体发送2种消极指令:1)与感官系统失灵和精神系统故障相似的病理信号,这意味着“大脑感觉身体生病了”,由此可能会引发与视觉和认知相关的临床病症,例如大脑色盲和视觉失认症等;2)“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信号,这表示“大脑感觉遇到了危险”,从而对机体施加压力引起相关神经和腺体处于应激状态,以使躯体做好防御或逃跑的准备,由此可能会引发与压力有关的病症,例如心血管疾病等
至此,自然的积极功效得到多角度的验证,收获了多学科的认可,如果能够将众多积极功效植入城市环境,那无疑是一项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基于对恶劣气候、灾害或者危险动物等不利因素的规避,考虑到社会进步的需求和经济限制,不能采取完全回归自然的居住方式,也无法在城市中复制自然,那么如何做到“身居城市,而宛若自然”呢?学界开始探究能够充分发挥自然功效的人工环境的设计方法。
2 人工环境设计的方法
亲生物性作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互通的桥梁,为上述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