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病辨治验案1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病辨治验案1则 中医学对舌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的著作中,有“舌断”的记载。《内经》还提到了“舌强”、“舌痛”、“舌干”等。其后直到现在, 舌病则一直未受到重视, 相关报道也很少。在临证过程中, 笔者发现舌病并不少见。为此, 笔者结合导师治疗一些常见舌病的成功案例, 对舌病的辨证论治进行初步探讨。 1 充分利用热随用药物 唐某, 女, 54岁。患者9个月前行骨科手术, 全麻后出现咽部干, 舌干痛发涩, 间断服用中药, 时好时坏。刻下:舌痛, 干涩, 舌尖有小溃疡, 口苦口粘, 舌上有裂纹, 畏热汗出, 纳可, 寐差梦多, 二便调, 舌黯红而根厚腻, 脉弦涩。处方:水牛角片 (包) 20 g, 生地黄15 g, 赤芍12 g, 牡丹皮12 g, 炒栀子10 g, 麦冬、丹参各15 g, 芦根、白茅根各15 g, 淡竹叶10g, 黄连6g, 肉桂2 g, 炒酸枣仁、决明子、玄参、黄芩各15 g, 郁金10g, 夜交藤15 g。7剂。嘱晨起白糖鸡蛋冲服。 药后舌干涩感觉明显好转, 稍有苦涩感, 眠差多梦, 汗出较前减, 二便调, 口干, 舌淡红, 苔白、有染苔、有裂纹、乏津, 脉细涩。后又随证加入生麦芽、百合或吴茱萸、砂仁、苏梗、佛手等, 共服30剂而愈。 按:本例为热灼营血, 郁于上焦, 导师采用犀角地黄汤为主方 (以水牛角代犀角) , 以清营血分郁热。方中佐入麦冬、丹参、玄参亦属此意。妙在又合入交泰丸, 以引上焦浮火归源。炒栀子、芦根、白茅根、淡竹叶、黄芩、百合等均善清上焦热邪。因患者寐差梦多, 故又加入炒酸枣仁和夜交藤。另外, 方中用生麦芽行气解郁, 显然是受到了张锡纯的影响。 舌痛一症, 临床以上焦郁热, 尤以心、胃二经郁热者多见, 并多涉血分。《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别……循经于心中, 系舌本。”又《灵枢·经脉》曰:“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脾胃主肌肉, 故舌病又多与脾胃有关。 2 内以大智以养清湿 郭某, 女, 49岁。舌发麻1年, 嗜咖啡, 平日易外感, 纳眠可, 小便调, 便干, 苔黄腻, 脉细滑。处方:藿香、佩兰各10 g, 芦根15 g, 炒栀子10 g, 生石膏 (先下) 30 g, 生甘草6 g, 防风10 g, 茵陈12 g, 白豆蔻 (先下) 6 g, 炒杏仁9 g, 薏苡仁15 g, 瓜蒌30 g, 熟大黄3 g。7剂。 药后舌尖麻木感好转, 舌头仍发热感, 口甜, 舌红, 脉细略数。前方加百合、生地黄、珍珠粉或知母、制半夏、羚羊角粉、灯心草, 调治近3个月而愈。 按:本例属脾经湿热证, 导师以善清湿热的茵陈蒿汤为主方。因恐化湿之力不足, 故佐入三仁汤中的三仁以及藿香、佩兰、防风之品。芦根、生石膏为导师所习用的清气分热邪之品, 以加强清热之力。因湿病缠绵难愈, 故虽取效甚速, 但亦调治3个月方愈。 需要指出的是, 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变所致偏瘫后遗症、高血压病中晚期临床多出现舌体麻木、不灵活症状, 其病因病机多为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服药不当或偏嗜一些刺激性的饮食 (如本例的咖啡) 导致舌麻, 以脾胃湿热者多见。 3 养阴生津之方,浸提神之热,加味栀子、麻黄、地骨皮、小阴清热,则现有著有从政治采单 李某, 男, 50岁。患者2年来觉口舌干燥, 口苦, 心烦, 咽痛, 精神不集中, 记忆力差, 食肉食则上火, 大小便有异味, 头皮上易起皮疹, 鼻干, 汗多, 烦躁, 素触低温物品, 大便可, 眠佳, 舌黯红, 苔根黄、有裂纹、乏津, 脉细弦。处方: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5 g, 赤芍、白芍各12 g, 生石膏 (先下) 30 g, 知母、贝母、淡竹叶、石斛各10 g, 芦根、茅根各15 g, 牡丹皮10 g, 地骨皮15 g。7剂。 药后仍口干舌燥, 小便味大, 咽痛, 头皮起丘疹, 耳鸣, 鼻中仍发干, 肉食后上火, 烦躁, 纳眠可, 大便调。测血糖、腹部B超、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舌黯红, 苔黄薄腻。处方:炒栀子10 g, 炒杏仁15 g, 牡丹皮10 g, 生地黄、天冬、麦冬各15 g, 玄参20 g, 郁金10 g, 白茅根、芦根各15 g, 生石膏 (先下) 30g, 知母10 g, 黄柏10 g, 砂仁3 g。7剂。 药后诸症减轻4 d, 近3 d再度出现口干燥, 双脚底发热, 出汗, 咽痛, 耳鸣, 肠鸣漉漉, 小便异味大, 大便调, 遇热则烦躁难眠, 舌质红, 舌苔中部少, 脉弦。上方加入羚羊角粉、桑叶、青蒿、地骨皮等, 调治月余而愈。 按:本例系气血两燔, 肾阴亏虚所致。导师初以白虎汤以清气分之热;佐以增液汤养阴清热;加入赤白芍、牡丹皮清血分之热, 淡竹叶、石斛、芦根、白茅根、贝母、地骨皮清热生津。不难看出, 此方更重于养阴, 而清热力不足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