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规律研究.docxVIP

唐宋时期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规律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规律研究 中风后痉挛和痉挛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阻碍了中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1 数据和方法 1.1 机制整理分析 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为目录学参考,查阅《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读秀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检索唐宋时期所有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1.2 风导致小鼠实施紧缩 (1)唐宋时期的中医文献;(2)所述内容为中风,并且伴有痉挛性瘫痪者,如痉挛、拘挛、拘急、筋急、屈而不伸、筋脉紧急等;(3)方药剂型为内服者,如汤剂、膏剂、丹剂、丸剂、散剂等。 1.3 排除标准 (1)重复的方剂;(2)外用方剂,如熏蒸、外敷等。 1.4 文献收集 对于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以电子文献卡的形式记录信息:书籍名称,著者(朝代),类别,目录(卷、页),摘录内容等。 1.5 统一中药名称,规范中药由来 唐宋时期中药药名无统一规范,别名较多,故依据《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第九版)与《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等将所选文献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如“芎”统一为“川芎”。 2 数据库的建立 将电子文献卡中的方药数据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导出至Excel 2010,采用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网络分布 共涉及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文献20本,纳入方药165首,涉及药物263味,使用总频次达2 110次。 3.2 对离体风险之菌的治疗 以累计频数百分比大于50%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表1),从中可以看出,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是防风,共使用81次,占总频次的3.84%。依据《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第九版)分类将上述高频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防风、麻黄、生姜、羌活、细辛;温里药:肉桂、附子、干姜;祛风寒湿药:独活、川乌;熄风止痉药:天麻、羚羊角、全蝎、僵蚕;活血化瘀药:川芎、乳香;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补血药:当归;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禹白附;安神药:酸枣仁、朱砂。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古代医家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主要在于发散风寒与温里,佐以祛风除湿、熄风止痉、活血化瘀、补气、补血等,提示唐宋为主的医家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主要由于内有虚寒,外感风寒之邪所致。正如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治风四肢拘挛诸方》所言:“夫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者,皆由身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 3.3 组药物组成 对唐宋时期的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根据载荷值对变量进行分类(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及专业知识取载荷值在0.3以上的变量),得到8个公因子,即8组药物,详细结果见表2、图1。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F1组药物主要由平肝熄风药中的熄风止痉药构成,佐以活血止痛、温化寒痰等,其中天麻、全蝎、僵蚕熄风止痉,发散外感之风寒,又能祛风通络,散经络中风邪、活血通络,佐以乳香活血化瘀,禹白附温化寒痰;F2组药物由温里药、发散风寒药、补气、补血、活血药等构成,其中肉桂、干姜散寒止痛,温经通脉,麻黄发散外感之风寒,人参、甘草补气,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祛风,佐以黄芩清热,防温药之太热,全组药物共凑温阳益气、散寒活血之效;F3组药物药味较多,主要由发散风寒药及熄风止痉药构成,佐以温里、补气、活血化瘀,以及温化寒痰等药,其中防风、羌活发散风寒,天麻、羚羊角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佐以肉桂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川芎活血祛风,人参补气,禹白附温化寒痰,全组药物旨在温阳益气、散寒熄风;F4组药物由祛风寒湿药独活及发散风寒药细辛组成,其中独活祛风湿、止痛,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主要在于发散风寒湿邪;F5组药物由祛风寒湿药的川乌,补气药白术,以及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构成,其中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白术益气健脾,酸枣仁养心益肝、生津,全组药物旨在健脾养肝、祛风除湿散寒;F6组药物由补血药当归,熄风止痉药羚羊角,以及利水渗湿药萆薢构成,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羚羊角熄风止痉、祛风通络,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全组药物主要在于养血祛风;F7组药物由发散风寒药生姜,祛风寒湿药川乌,熄风止痉药天麻构成,其中生姜解表散寒,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天麻熄风止痉、祛风通络,共奏解表散寒、祛风通络之功;F8组药物主要由温里药附子、干姜组成,主要在于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3.4 药物组成聚类分析 对唐宋时期文献中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比较有意义的3个聚类组合(图2):C1:麝香、朱砂、全蝎、僵蚕、乳香、禹白附、天麻、萆薢、羚羊角、酸枣仁、羌活、细辛、白术、苦杏仁、黄芩、人参、干姜、甘草、独活、川乌;C2:麻黄、川芎、肉桂、当归、生姜;C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