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视角下的转喻(meony)
隐喻的概念是广泛的,不仅是修词,也是感知方法。它不仅是一个隐藏的速度手段,也是沟通的思维方式。从其转、换、借、提、代等认知路径来看,是具有语用功能的指与代、转与借、代与(隐)喻的交错,因此是转、指、喻的结合。本文在符号学视角下语篇层面的分析认为,转喻不仅是认知捷径,也是具有语用功能的认知“绕道”,是文学艺术实现“陌生化”和“再熟悉化”的主要手段。
作为揭示认知路径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尽管转喻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但它所受到的关注远不及隐喻。在LakoffJohnson (1980)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 i v e B y出版十多年后,学界才认识到其重要性——转喻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之道,更是“隐喻”赖以生存之道(MittelbergWaugh,2009),可以甄别隐喻,扩展并创造新的意义(Urios-Aparisi,2009)。即使最简单的转喻(如He is reading Faulkner)也是转指与隐喻的结合,其中涉及姓代全名,人代物的转、代、指路径和过程,表达了“文如其人”“文即人”的隐喻意义。例如,“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是转指和隐喻,涉及借、指、代、转、喻等几个路径和过程:从视觉域转到嗅觉域,具体代抽象,物质喻心理;源域与目标域的联系点是“长”(相邻关系);本体与喻体的联系点是“臭”(相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大多在词汇层和句法层。但认知符号学视角下的多维度研究发现,转喻并不限于转和喻,而是换、借、代、指与隐喻的多角度互动,也不仅是简单的认知路径,而是复杂的创造性表意过程。N u n b e rg (1978)早就发现了转喻的“延迟指称”(deferred reference)功能。两个事物间的联系都可通过相邻关系平面建立转指,并通过相似关系平面表达隐喻意义。转指取决于所涉事物的属性和相对区别性特征,本文认为转喻有“精密阶区别性指称”的功能。“精密阶”(scale of delicacy)概念源自Halliday(1985:xiii),指达到任何精细度的区别。甚至Lakoff(1987)的转喻模式中最简单的类型也依赖于精密度。例如Can I use your Shakespeare?的转指很明确,但深读莎士比亚全集者则有更精密的区分,如用Wordsworth、R i v e r s i d e等代指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圈外人也许无法理解,或误以为是指诗人华兹华斯和一个地名,这是因为不同人群的知识和代指的精密度区别性特征不同。有时候说话人故意使用依赖当下话题和语境的各种指代,不让外人明白,这属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内容。
转喻的联想关系并非仅靠相邻关系或因果等逻辑关系去判断,而是要基于经验、语境、视角去识解复杂的语言现象。Papafragou(1996)指出,转喻被广泛认为是“指称速写”(referential shorthand)。Littlemore(2015)认为转喻是语言、思维与交流中“隐藏的捷径”(hidden shortcuts)。本文认为,除了能使表达更为简短和便捷,转喻在许多情况下使语言表达冗长和复杂,尤其在文学语篇里,需要读者付出相当多的认知努力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是符号学层面的“认知绕道”。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用“四百万”作为他的小说集题名,并非为读者提供认知捷径。不了解当时纽约人口为400万的读者,无法捕捉到这一认知路径及其用意。欧·亨利在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用了大量的转喻手段,把认知绕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主人公苏比无家可归,以曼哈顿公园的长椅为床,在严冬来临前要找个衣食无忧之所——蹲三个月监狱。但全文中与监狱有关的词汇一个都没出现。瑟瑟的北风、凋零的落叶、巡逻的警察、监狱铁窗……,在作者笔下都换了名。跃然纸上的是Boreas(北风之神)、Jack Frost’s card(严寒递来的名片)、蓝制服和铜纽扣……。苏比犯罪的企图和过程,成了落实当法律之客(a guest of the law)和投身庇护所(winter quarters;insular haven)的宏伟计划,成了奔向世外桃源(Acardia)的年度麦加大逃亡(annual hegira)。这些换名和转指是普遍代具体、上义词代下义词、神话代现实、美代丑、善代恶的价值错位。多重连环转指诙谐地展现了监狱和坐牢等概念各自具有的社会文化属性、逻辑关系和认知联想点,以复杂的认知绕道增加了读者的认知加工,使读者获得了全新的感受。“陌生化”表达手段彰显了文学艺术对现实的重塑和表征功能,使文学阅读成为一种认知联想活动,刷新了读者的认知图式,丰富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也体现了文学的认知价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