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二十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四重奏的死亡主题.docxVIP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四重奏的死亡主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四重奏的死亡主题 1968年第12号完成第4个弦乐版本后,肖斯塔科维奇于第二年开始创作第14个交响曲。在1969年整年作曲家与朋友的通信中,一直持续的只有两大主题:《第十四交响曲》与自身的病痛。作曲家在这两种力量的牵引下,开始写作他的第十三部四重奏。在完成了第十二四重奏中对死亡的正视及挑战后,在《第十四交响曲》中,作曲家尝试对死亡进行更为丰富的多角度描述。在这部多达11个乐章的交响曲中,11首风格各异的诗歌贯穿连缀,由“死亡”这一中心主题统一,毫无掩饰地描写着人们的种种“非命之死”。第十三弦乐四重奏则继续这种陈述,完成对死亡的真正思考。 作曲家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贝多芬四重奏团的创立者之一—— 中提琴手鲍里索夫斯基。1966年,鲍里索夫斯基因病辞去了四重奏的工作。作为作曲家向老友的献礼之作,肖斯塔科维奇在曲中选用中提琴作为主角,全曲贯穿以中提琴的主奏,辅之以与其他三声部的对话。 因此在全曲的音乐语言上更加的简洁明晰。这部凝聚了 “死亡意象”的作品在1970年12月13日列宁格勒的格林卡小音乐厅由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乐团举行了首演。那场音乐会演出了作曲家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十二弦乐四重奏》《第十三弦乐四重奏》,这三首四重奏恰好展示了作曲家走过的一条漫长的荆棘之路。当《第十三弦乐四重奏》演奏之后,全场听众起立欢呼鼓掌, 乐队不得不将作品从头至尾又演奏了一遍。 二 将结构和音程组织起来的“离散-聚合” 第一部分采用Adagio速度,在弱奏中开始,这是一个以十二音主题为主要发展素材的段落,在这一段落中,十二音主题作为明显的导引性因素反复出现,每次出现均有细部的不同。在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中,十二音技术的应用更为全面,全曲几乎均以序列主题构成,相较于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中尚且存在的明确调性暗示的十二音主题应用,这部作品中,更加单纯的序列主题显然占据了更大的比重,除去作品的首尾部分有意明确调性外,很多段落中调式调性基本处于模糊的状态,无法进行判断。这一方面可以视作是作曲家对十二音技术的深入理解,写作无调性主题旋律更加顺手。同时也可以认为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中,作曲家更希望借助调性的不确定表达一种生命的不稳定性。从而对于“死亡”这一主题进行更为精到的描述。 在作品第一部分呈示中,呈现出两种不同材料的对比。同时在同一材料内部还具备衍生性的发展。段落发展过程中直接将两种不同材料的主题元素进行拼合。从而形成一种离散对立与融合并存的效果。乐曲的第二个部分以快一倍的速度、谐谑式的风格开始。第一部分中尚且残存的调性感在这一部分消失殆尽,这一段落几乎完全由十二音旋律组合而成。这是全曲音乐织体最丰富的部分。音调与旋律退居次要,演奏法、力度、音色等因素被提到前台。整个段落具有明显的“点描”特色。 拨奏、顿奏、渐强和弦等等因素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进行应用,着力表现“离散与聚合”。 段落开始在三声部持续长音的基础上,由第一小提琴跳奏出诡异旋律。随后开始出现一个以下行四度级进音调引导的音列。并引出中提琴的刺激音调。中提琴以顿弓强奏旋律性音调,其他三声部则以特强后弱的极端力度进行持续音的延留。在其后的发展中, 这种单一乐器与其他三件乐器的对话形式逐渐变为相互间的冲击。形成独特富有冲击的音响效果。在经过一连串强有力的下行七度大跳后,之前带有闪烁特色的离散主题逐渐被捏合到一起,统一到巨大的启奏鸣响之中。直到段落最后重新回归到游离状态,变为分布于四声部的零散拨奏。 第三部分作为全曲的中心部分,相比以前的材料进行了庞大的展开,形成一个带有幻想风格的展开性变奏段落。在整个段落中,同样持续展示着分离与聚合的态势。首先是帕萨卡里亚与宣叙调旋律的分别展示,在整个幻想段落中,旋律性的线条一直贯穿其中,但是与之配合的其他三声部则以相当细碎的动机形式进行配合穿插,偶尔出现的下行动机/上行动机也仅仅作为瞬间的音响印象,并未充分完全展开,整个中部就如同一条枝蔓,在细细的主干之上衍生出许多繁盛的枝条。各声部的弓杆敲击更加强了这种零碎的幻想性效果,同时机械性的声音效果连带出一种冰冷的时间观念。作为描述死亡的作品,在中部集中地展示了死亡的最基本特性,也即“不停止流逝的时间性”。阿兰·乔治对于此段的特点这样描述:“没有人可以使时间停止下来,也没有人可以使它走得更快些,或更慢些。但是人们往往忽视时间的存在。肖斯塔科维奇提示我们注意这些,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精确地数出时间的每一秒流逝。”而正是在这种冷酷的音响背后,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 随后是反序的再现,之前第二部分的简短再现锐气尽失,以一种逐渐减弱的态势进行再现。主题的力度、 速度均逐渐减弱。主题的再现也由先前灵动的跳奏变为声音更细微的拨奏。在主题再现时,配合主题呈示的其他三声部不再以长音持续的形式进行稳固的衬托,相反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