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带齐心庄探槽设计
1 地表陡坎探槽
夏垫断裂是北京平原的一个重要扰动。该断裂于1679年发生在三河-平原八度地震中。自70年代末以来, 许多学者对夏垫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及1679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研究 (
齐心庄探槽位于齐心庄南800m。这里1679年8级地震形成的地表断层陡坎呈近东西向分布, 延伸300余米, 与东西两侧地表陡坎呈左阶斜列展布, 陡坎两侧的地面垂直高差1.6m。该探槽工程共开挖了2个探槽及4个探坑, 探槽与探坑的最大距离达400m (图1) , 探槽最大深度4m, 探坑深1~2m。探槽揭露的断面位于现今地表陡坎以南23m。该项探槽工程揭露地层16个层位, 实测
2 通过揭露地层破坏和古代地震事件
2.1 层位及构造特征
在齐心庄探槽出露的16层地层中, 除地表耕植土外, 断层上升盘有8个层位, 断层下降盘有7个层位。地层编号由老到新排序 (图2) , 下面按此序做描述。
(1) 灰黑色粘土, 上部含少量锈斑, 下部锈斑减少, 含螺壳碎片, 厚1m,
上述层位 (1) ~ (6) 在1号探槽及2号探槽内断层上升盘分布。同时, 在距离2号探槽以南100m及200m的2号及3号探坑的底部可见到层位 (6) ~ (7) , TL测年距今 (8.05±0.68) ka及 (7.16±0.61) ka。距离2号探槽以南400m的3号探坑, 出露层位 (2) ~ (5) , TL测年距今 (13.57±1.15) ka (图3) 。
(7) 黄褐色粘土, 含少量锈斑, 探槽内出露最大厚度为1.9m, 未见底。该层下部TL测年距今 (9.71±0.82) ka, 层位上部TL测年距今 (8.54±0.73) ka。该层岩性与上述层位 (5) 近似, 但厚度明显大于层位 (5) 。该层与上覆地层之间的倾角达20°, 故层位 (5) 被推测为崩积楔堆积。 (8) 黄色粉砂, 略含粘土, 底部含零星钙核, 厚0.6m, 该层底部TL测年距今 (7.39±0.63) ka。在断面以南6m, 该层的顶部TL测年距今 (6.25±0.53) ka。 (9) 黄色粉砂, 近断面处混杂灰黑色粘土块, 粘土块直径1~3cm。该层总体形态呈崩积楔状, 底边长1.4m, 最大厚度0.7m。层顶部TL测年距今 (6.68±0.57) ka。 (10) 灰黄色亚粘土, 底部钙核较多, 粒径1~3cm。该层超覆在层位 (8) 、 (9) 之上, 厚0.8m,
上述层 (7) ~ (11) 分布在2号探槽内断层下降盘。其中层 (11) 在2号、3号探坑也有出露。2号探坑层 (11)
(12) 该层位于2号探槽内断层上升盘, 探槽东西两壁有所不同, 分别命名为层位 (12) -1及层 (12) -2。 (12) -1在探槽西壁出现, 褐色亚粘土, 含小粒零星钙核, 层位 (12) -2在探槽东壁出现, 灰色亚粘土, 含小粒钙核, 厚0.3m。探槽东壁紧邻断面处, (12) -2层中有一高约0.4m、长约1m的黄色粉砂团块, 其下部呈张裂楔插入层位 (5) 中。 (13) 黄色砂, 纯净, 呈透镜体状, 仅在2号探槽东壁出现, 厚0.2m。 (14) 灰黄色亚粘土, 含1~2mm厚的薄层黄色粉砂层, 黄色粉砂层与灰黄色亚粘土被强烈揉皱, 该层的底面呈波状起伏, 厚0.6m。层位顶部
上述层位 (14) ~ (15) 出现在2号探槽断层下降盘, 层位稳定。
(16) 灰色耕植土, 覆盖在断面两侧, 厚0.2~0.3m。
2.2 探槽及古地震事件的格局
从图2可以看到, 展布在2号探槽内的断层断错了探槽内层位 (1) ~ (13) , 此外层位 (14) 微细层理的揉皱, 反映该层沉积后受到后期地震事件影响。该断层下部, 层位 (1) ~ (9) 被断错, 断面平直, 断层上部层位 (12) 及 (13) 被断错, 断面倾角较缓, 显示上部地层被错断后经历过剥蚀 (图2) 。
齐心庄探槽存在以下的古地震现象:①地层层位错断;②断层下降盘出现崩积楔;③断层下降盘出现堰塞塘堆积;④张裂楔;⑤地层出现揉皱或液化现象。由图2看到, 该探槽没有出现同层位错。以下由老至新对古地震事件进行分析。
探槽底部层位 (7) 的大角度地层分布形态, 显示了早期古地震事件 (E
层位 (9) 崩积楔状的堆积代表探槽内由老至新的第二期古地震事件 (E
层位 (11) 为黑色粘土, 代表静水沉积。这种沉积既可能是古地震事件形成的陡坎前局部负地形堆积, 也可能是大范围的环境沉积。在2号探槽以南400m范围内开挖的3个探坑表明, 在距2号探槽以南约100m的2号探坑及200 m以外的3号探坑中, 该黑色粘土依然存在, 但厚度变薄, 在3号探坑内层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