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粱梦故事的由来
一、 道教的梦文化
在古代,人们研究了“梦”作为一种神秘现象。商朝时期, 就有许多殷王占梦的甲骨卜辞, 内容包括田猎、祖先、祭祀、天象等各方面。《周礼·春官·占梦》根据内容把梦详细划分为六种, 即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在古人心目中, 梦是神对人的谴告, 人们想要避凶趋吉, 就要按照梦中的指引去执行。为了弄清梦给人的启示到底是什么, 人们花费很多心思去进行祈梦、占梦的活动, 点化世人悟道。
道教重视梦境, 在道家文化中, “庄子化蝶”的梦可以说家喻户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在后世, 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不仅对梦有着浓厚的兴趣, 继续占梦、卜梦, 而且还能够利用高超法力使人做梦, 通过引人入梦来传道度人, “黄粱梦”就是其中典型的故事题材。
二、 《机理》版本
黄粱梦的雏形是南朝宋刘义庆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中的梦幻故事“焦湖柏枕”, 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二八三据此录入, 题为《杨林》。说的是一个叫杨林的商人, 在焦湖庙里枕着一个柏枕睡着了, 梦中娶了显贵之女, 过了数十年荣华富贵的生活:
宋世, 焦湖庙有一柏枕, 或云玉枕, 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 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 因入坼中, 遂见朱楼琼室, 有赵太尉在其中, 即嫁女与林, 生六子, 皆为秘书郎, 历数十年, 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 犹在枕傍, 林怆然久之。
梦中历经荣华富贵, 醒来却发现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杨林遂大彻大悟, 进而栖心修道。
黄粱梦的成形之作是唐代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 在唐末陈翰编著的唐代传奇小说集《异闻集》中收入此文, 《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据此版本, 标题为《吕翁》。
《枕中记》记载了旅于邯郸道中的卢生所做的黄粱梦故事。“谓有道士吕翁者, 得神仙术, 行邯郸道中, 息邸舍, 摄帽驰带, 隐囊而坐”, 吕翁遇见郁郁不得志的卢生, 而后者自以为六艺娴熟, “士之生世, 当建功树名, 出将入相, 列鼎而食, 选声而听, 使族益昌而家益肥, 然后可以言适乎”。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 曰:“子枕吾枕, 当令子荣适如志。”道士吕翁让他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五十余年, 崇盛赫奕”, 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 不可胜数。卢生梦醒, 见其身方偃于邸舍, 吕翁坐其傍, 主人蒸黍未熟, 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 没有丝毫改变。卢生大彻大悟:“夫宠辱之道, 穷达之运, 得丧之理, 死生之情, 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沈既济的《枕中记》与刘义庆的“焦湖柏枕”情节类似, 但故事的主人公由商人变成了怀才不遇的书生, 点化之人由庙巫变成了神仙吕翁, 故事地点由焦湖庙变成了邯郸道邸舍, 而且有了“五十年富贵荣华梦, 此间店主人蒸黍未熟”的情节。主人公通过梦中人生, 认识到功名利禄的虚妄, 决定去欲望修仙缘。故事中道教的色彩愈发浓烈了。
关于沈既济《枕中记》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大历中, 先有沈既济的《枕中记》, 这书在社会上很普遍, 差不多没有人不知道。”
吕洞宾的传说起于北宋, 本来与唐代兴起的吕仙信仰没有关联, 但好道者把吕洞宾也视为神仙, 并称之为“吕仙”或“吕翁”或“吕仙翁”。成书于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收录了沈既济的《枕中记》, 但在该书的五百卷中, 并没有吕洞宾的传说, 可见在此之前, 关于吕洞宾的传说还没有形成。在南宋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中就收录了北宋末、南宋初流传的多个吕洞宾故事的版本, 其中乙志卷十九“望仙岩”、支癸卷四“洞口先生”、支乙卷七“岳阳吕翁”、三志辛卷四“岳阳稚松”、补卷十二“傅道人”“杜家园道人”等条, 在提到吕洞宾时, 称为吕翁、吕仙或吕仙翁。
《枕中记》中的吕翁非吕洞宾, 南宋吴曾早就在他撰写的《能改斋漫录》中辨明:“《异闻集》载沈既济《枕中记》云, 开元中, 道者吕翁, 经邯郸道上邸舍中, 以囊中枕借卢生睡事, 此之吕翁, 非洞宾也。盖洞宾尝自序, 以为吕渭之孙。渭, 仕德宗朝, 今云开元中, 则吕翁非洞宾, 无可疑者。而或者又以为开元想是开成字, 亦非也。开成虽文宗时, 然洞宾度此时未可以称翁。案, 本朝国史称‘关中逸人吕洞宾, 年百余岁, 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 时至陈抟室’。或以国史证之, 止云百余岁, 则非开元人明矣。”
三、 道教仙传:黄粱梦觉
吕洞宾信仰起于北宋, 逐步盛行, 吕洞宾得到了官方敕封。宣和元年 (1119) , 宋徽宗敕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金元时期, 随着全真教的盛行, 吕洞宾的地位越来越高。王重阳在创教之始, 就把民间信仰中的吕洞宾引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