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慕藏前燕宫廷前燕皇帝
《隋唐志》第65卷记载了慕容三江的传记(以下简称《隋传》)。他是个燕人,是传统文献中属于鲜卑人的明显特征。慕容原本是指具体的人, 据《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鱼豢《魏书》记载:鲜卑大人檀石槐不受汉桓帝诏令, 自“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 十余邑, 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 为大帅”。后转化为部落之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 三藏的墓志铭也存留至今, 且保存完好, 铭题为《隋故金紫光禄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内公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 (以下省称《墓志铭》或墓志) 。
唐人李延寿纂修的《北史》卷五十三也有三藏的传记 (省称《北史传》) , 但只有233字, 不及《隋传》之半。《北史》是对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和隋朝的整体记述, 不能像《隋书》那样只记载一个王朝, 所以具体的事件、人物的详细程度不如《隋书》, 这也是自然的。由于李延寿也参加了《隋书》纪传的撰写, 《北史》的史料价值同样珍贵。现就三者 (尤其是前二者) 比勘校正, 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一 《隋书》卷五十三《慕容-尚远传》唐北魏,第20e
《隋传》只说三藏是燕人, 而《墓志铭》则称:“其先昌黎棘城人也。前燕文明皇帝之第四子太原王恪之七代孙也。”前燕系鲜卑慕容
据《晋书》卷一一一《载记·慕容恪传》记云:“
从《隋传》和墓志对三藏先人记载的情况可以看出, 前者关于他的先人不再被提及而仅有“燕人”一说, 原因可能限于全书的体例, 特别是对三藏官职与地位的考量, 不能过多地涉及;而后者属于私家碑铭, 其记载的内容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隋传》对三藏的先人只具体讲到了他的父亲, 即慕容绍宗, 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据墓志可知, 三藏的曾祖慕容郁, 被封为北魏昌黎郡公、岐州刺史;祖慕容远, 并州大中正, 袭爵昌黎公, 恒州刺史。慕容郁和慕容远, 旧史无专传, 但《北史》卷五十三有《慕容绍宗传》, 且较详细。除郁、远之外, 还提及郁之父慕容腾, 传云“归魏, 遂居代”, 说明他脱离了慕容集团而转归北魏, 东迁至代地, 慕容郁和慕容远因此而在北魏做官。《北史·慕容绍宗传》所记郁、远的官职不如墓志多, 但已有记载的则没什么差别。这也证实墓志记载不虚。
三藏的父亲慕容绍宗, 《北史》卷五十三有传。绍宗承袭祖、父而任职于北魏, 封索卢侯, 充当北魏后期权臣尔朱兆的长史。
二 周武帝及北魏东南角成帝时期的相关记载
以下是关于三藏本人的情况。
《隋传》记载, 三藏任职之初是北齐的太尉府参军事, 寻迁备身都督;武平初 (570) , 袭爵燕郡公。根据墓志, 三藏在释褐太尉府参军事之前, 就被北齐擢为孝昭帝挽郎, 时年十七岁, 因他于大业九年 (613) 卒, 68岁, 所以17岁那年即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 (562) 。按挽郎是指送葬队伍的一个部分。《通典》卷八十六《礼四十六·凶礼八》大唐元陵之制:“挽郎二百人, 皆服白布深衣, 白布介帻, 助之挽两边, 各一绋。挽歌二部, 各六十四人, 八人为列, 执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本节开头计算的三藏年龄武成帝河清元年 (562) 时是17岁, 可是这一年已经是武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了, 孝昭帝卒于皇建二年 (561) 十一月。同月, 孝昭帝异母弟高湛即位, 改元为大宁, 闰十二月将孝昭帝葬于邺城。东魏定都邺城, 权臣高欢盘踞太原遥控邺城, 自此形成 (事实上的) 二都体制。
再看下文。《隋传》说:武平初年 (570) “败周师于孝水, 又破陈师于寿阳, 转武卫将军。又败周师于河阳, 授武卫大将军。又转右卫将军, 别封范阳县公, 食邑千户。周师入邺也, 齐后主失守东遁, 委三藏等留守邺宫。齐之王公以下皆降, 三藏犹率麾下抗拒周师。及齐平, 武帝引见, 恩礼甚厚, 诏曰:‘三藏父子诚节著闻, 宜加荣秩。’授开府议同大将军”。 (《北史传》略同) 这样的内容在墓志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墓志用了许多虚悬语句, 如“以公武侯之胤, 见委兵戈, 真将之师, 累彰戡获, 以军功授开府仪同三司, 武卫大将军”, 这段与《隋传》所记三藏率军与周军交锋是相似的。但关于周军入邺以及三藏先抗拒后投降的事情无记载, 然而墓志里有这样的话:“由其□□公之圣善, 魏东平公长公主, 即周武之中表姊也。帝往居西土, 乃怀东顾, 既申契阔, 便委□□况复义切表闾, 情深顿纲, 亲贤之重, 公实兼焉, 特授大将军, 寻迁晋州刺史。”这里面提及东平长公主 (周武帝中表姊) 与三藏是什么关系, 不明确。但从“亲贤之重, 公实兼焉”之语判断, 似乎三藏与这位长公主有某种亲属关系。如果是这样, 那么《隋传》记载的抗拒周军如此坚强的三藏被武帝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 就不仅仅出于“诚节著闻”的因素, 《隋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