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向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想到“人生”,又想到“社会”和“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初 读 1、请放声朗读诗歌《统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听老师范读,请笑声跟读,并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儿。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儿。 知人论世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 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自此登上 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 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代表作品还有《漫歌》,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再 读 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请放声再读《统一》诗。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诗五首 第3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上两课时我们学习了短诗五首的前三首,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背诵情况。接下来我们进入芦荻《风雨吟》的学习。 初 读 1、请放声朗读诗歌《风雨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听老师范读,请笑声跟读,并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知人论世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她跨过鸭绿江,做起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于1954年起,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毕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唐诗、宋词颇有研究。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 ,时年44的她为主席侍读古籍。成为毛泽东身边最后一个侍讲学士后因与毛泽东谈水浒精神,而遭到江青迫害。 1975年,时为北京大学讲师的芦荻被聘为毛泽东的陪读老师。当芦荻第一次来到毛泽东身边时,毛泽东十分高兴,并亲切地问她:你大概喜欢秋天吧?又问:你为什么叫芦荻?会背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芦荻随口背出了这首诗。毛泽东也很快地背出了这首诗,芦荻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毛泽东借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幽默诙谐地将自己的名字说出,芦荻看到毛泽东的紧张情绪逐渐平静了,对毛泽东的灵活思维和渊博知识也愈发佩服了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以芦荻为名,表达了她志在四方、无私博大的胸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与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的简洁、有力,前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