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马家苍墓出土玉看古代玉的名称与用途
要理解古代道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设备的名称。器物的定名, 依据形态和用途, 我们一般可以给予它一个公允的名称。在不得要领时, 还可以由文献找出一些依据, 更可以由自名得到确认。但对于一些特别的器物, 它的名称也会存有一些争议, 也会有错名或重名现象。本文涉及的是器物的共名问题, 用途不同, 却共享一个名字, 这现象在古代不多, 却也不是一例没有。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应当是“玦”。这个玦, 一般公众也许既不认识, 也不知究竟是何物。不过以专业研究的角度看, 我们都知道, 它是一种带缺口的环状玉饰, 饰耳饰鼻, 也可以作项饰或坠饰。
不过玦这个名称可不是这玉饰的专享, 古代有耳饰之玦、扳指之玦和带扣之玦, 都主要是玉质器类, 都具环状特征, 但用途却并不相同, 彼此也并无关联性。
关于耳饰的认识
玉中有玦作为饰品, 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说文》说“玦, 佩玉也”, 《礼记·内则》说“左佩纷帨……右佩玦”。佩玦的形状如环之形, 却留有一个缺口, 如《玉篇》所说:“玦, 玉佩, 如环缺不连”, 《白虎通》也说:“玦, 环之不周也”。汉代以后史家注解典籍, 也是一样的理解, 杜预注《左传·闵公二年》说:“玦如环而不连”, 韦昭解《国语·晋语》说:“玦如环而缺”, 其意都指不是一个完整的环。
有缺而不连的玉环, 正是佩玦。玦在起初通常认为以耳饰为多见, 所以在这里的讨论一般指耳饰。
也许我们真得首先对佩玦的形制有所关注, 它的得名正与形状有关。蒋卫东在《南北玉玦风格不同》 (《广州日报》2013年8月5日) 一文中论及玉玦的发现与形制, 认为史前最早出现的玉器正是玉玦。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发现了器形规范的玉玦, 形制有扁平环形玦和管式玦两种, 前者是兴隆洼文化玉玦最典型的器形, 也是后来最常见的造型, 绵延使用了五千多年。长江下游地区玉玦出现的年代也很早, 虽略晚于东北, 但出土数量更多, 其中马家浜文化发现近百件, 形制分为扁平环形玦、大孔镯形玦和管式玦三类。
主耳际出土大型玉
在古代, 尤其是史前时期, 玉玦主要被用作耳饰和其他部位的佩饰, 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 如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35号墓, 墓主耳际出土一对大型玉玦。在良渚文化墓葬中, 常见数件玉玦放在一起, 当为串挂的组佩。又有个案如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发现一女性头骨用一块玉玦嵌入右眼眶内, 有研究者解释为“玉眼”, 但没有普遍意义。
喻燕姣在《湖南宁乡出土商代玉玦用途试析——兼论珠玉为币》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三期, 2006年) 一文中较全面地讨论了玉玦的用途问题, 首先提到的就是用作耳饰的玦。
发挥的作用
耳饰与佩饰之玦, 因为是一个不完整的环, 让文明时代的人们又引申出一个义项, 我们可以将这个义项概括为“决绝”或“决断”。这真的是奇思妙想, 将一个本来没有用处了的玉环上的缺口, 赋予它一种情感或情怀, 这就让缺口有了保留下来的理由。
“玦”和“环”的引申意义, 从《荀子》中可以理解一二, 谓之“绝人以玦, 还人以环”。绝——玦, 还——环, 形、音、义高度契合, 这在玉文化中可列为绝例。《荀子·大略》说:“聘人以珪, 问士以璧, 召人以瑗, 绝人以玦, 反绝以环”, 将几样小有区别的环状玉器都标示出了时代新义 (说它们是新义, 是指这些都不是它们的原义) 。
不过这“绝人以玦”作为人际交往用的特别道具, 让人很怀疑它的实用频度。一人不想再见到另一人, 就送他一块玦表示绝交, 这行为非常君子, 可真有这个必要么?真有人这样做么?如果将自己的佩玦展示给他看, 说一句“你我从此不必相见”, 是不是这样更能达到交际效果呢?
不过如《广韵》所云:“逐臣待命于境, 赐环则返, 赐玦则绝”, 这说法可能还比较符合实际。君臣之间并不是面对面时, 赐一玉环则表示让他快些还朝, 而赐一玉玦表示叫他赶紧走人, 所以说“逐臣赐玦, 义取与之诀别也”。
玉玦的决断之义, 在《左传·闵公二年》记入的一件与用玦有关的事件中有所体现, 这是史上真正用玦行事以示决断的例证:“狄人伐卫, 将战, 卫懿公与石祁子玦, 与宁庄子矢使守”。卫懿公给宁庄子的是矢, 注家说是“示以御难”。但给石祁子的是玦, 注家说是“示以当决断”, 而不是与他彼此决绝往来。当然这一仗打败了, 狄人乘胜追击, 一举灭掉了卫国。
另一例证见于《国语·晋语一》:一个冬天, 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皋落狄, 这当然是另有用意, 并非成例。按理国君出征得让太子守国, 国君出征可让太子同行以抚慰军心, 而国君守国让太子出征是没有道理的。这献公其实是想要废了太子, 却说是要通过这次出征来考察太子的能力。献公还赐给太子两样特别的东西——偏衣和金玦, 偏衣是杂色之衣, 太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