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民俗词语看汉语社会心理
有许多基于大众习俗和文化的词。我们常称此为大众语言。民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民俗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消极的东西, 如陈规陋习、愚昧迷信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逐一被淘汰, 但是许多由此而造出的民俗词语却好像一块块化石流传下来, 忠实记载着民间丰富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内涵, 为人们研究古今百姓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道德准则、察物视角、生活细节等等, 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
民俗词语的得名由来叫做民俗词语的词源。探究民俗词源 (文化词源) , 对我们了解四方民俗文化、解读古今社会心理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喝墨水———南北朝时, 北齐王朝规定, 凡儒士考试“成绩滥劣者”, 一律罚以喝墨水。梁武帝时规定, “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代规定, “秀才、孝廉等会试, 若有文理疏略或书写潦草者, 罚饮墨汁一升”。唐太宗早年亦有应试晋官之心, 因畏惧喝墨水而放弃应试念头。他当皇帝后, 废除了这种荒唐的规定, 但“喝墨水”一词却流传下来, 成为这一恶劣现象的见证。
猩红———“猩”是猩猩血, “猩红”就是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这里告诉人们, 古人有以猩猩血染织物习惯。
枭首———斩头示众何以叫做“枭之首”?传说母枭被幼枭啄食而死, 死后仅留枭首空挂枝头。将犯人的头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有似于此。枭即伯劳鸟, 至今已经不多见了, 而关于伯劳鸟的生活习性却成为珍贵资料。
吃茶———古代民间以茶为订亲礼。明陈耀文《天文记》:“凡种茶树必下子, 移植则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女子受聘, 谓之吃茶, 意在女不二嫁, 犹如种茶不可移植。这里记载了给女人规定的道德规范。
有的词的词源不但记载着民俗文化知识, 而且内容生动有趣。例如:
蟋蟀草———一种草, 何以名之?原来古时的人们常把这种植物的结穗的茎劈成细丝状, 用来逗蟋蟀, 其生活情趣藏于词中。
肠断———极度悲伤。《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 至三峡中, 部伍中有得猿于者, 其母缘岸哀号, 行百余里不去, 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 肠皆寸寸断。”桓公:东晋桓温。母爱乃世上生物的共同本性, 况母猿追子以至柔肠寸断, 委实感人泪下。
孝顺竹———竹竿细长丛生, 炎热时竹笋长在母竿丛中, 秋凉时又长在母竿丛外, 有如孝子随身。古人在对这种竹子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观察之后, 把它拟人化, 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富有孝敬父母的美德。
有的语词的词源包含着科学道理。例如:
鼠目寸光———为什么用“鼠目寸光”形容人的眼光短浅?原来老鼠是天生的近视眼, 只能在15厘米的距离内看到物体, 而且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 不能测得远近, 食物主要靠嗅觉去寻觅。
乌合之众———为什么用“乌合之众”形容坏人聚集?原来乌鸦不但有群居组织, 而且懂得解救同伴。假若有谁把一只乌鸦抓到手里, 另一只乌鸦就会飞来叼啄他的手。假若猫头鹰在夜间把一只睡熟的乌鸦啄死或叼走, 乌鸦同伴们就要在白天侦察, 一旦发现目标, 就跟踪追击, 进行报复。又因乌鸦在汉语中赋有贬义色彩, 所以把坏人聚集贬为“乌合之众”。
词语的理性意义 (观念意义) 是现实的, 而词语的词源意义则往往是隐秘的, 所以人们对词源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对词语本身的了解。平常我们探究民俗词源, 多数从资料中直接或间接得到, 但是资料中对词源的介绍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两种常见的现象, 一是“由因得果”, 即先有故事 (事实) , 后由这个故事产生出一个词语 (例如“矛盾”“推敲”都是由一个历史故事产生的) ;一是“由果推因”, 即由于人们不明白某词语的由来, 便从词语出发去探索、追溯、推断乃至杜撰词源。“由因得果”是一种正常的思想方法, 所得出的词源是真实可信的, 我们管它叫“真实民俗词源”。而“由果推因”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所得出的词源虽然有真有假, 但是据我们所知, 其中多数是缺乏有力根据的, 甚至是虚假不足信的。所以可以把它细分为“虚假民俗词源”和“真假难辨的民俗词源”两类。真假难辨的词源需要做艰苦细致的鉴别真伪的工作, 它往往是研究民俗词源中的难点。
二真实民俗词源
真实的民俗词源是最初的本来的造词词源, 我们把它们分为真实故事词源、虚构故事词源、错误认知词源和谎称词源四个小类。
1.真实故事词源
这是指由真实故事产生的词源。如“结草”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和氏璧”源自《韩非子·和氏》, “梨园”源自《新唐书·礼乐志》。这类词语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实, 都是有史书记载的, 所以都是有案可稽的。
2.虚构故事词源
有的词语产生于某个虚构的故事 (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 。虽然虚构故事本身是不真实的, 但它们都是生成词语的直接由来, 即由故事 (尽管是虚构故事) 产生了词语, 因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