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土区坡耕地无植被条件下的溅蚀作用与变化特征
0 建立了单一的雨洪累累体对土壤的长期防护作用,主要通过外施
雨滴侵蚀是降水对地表土壤的最初处理方法,也是土壤侵蚀过程中最重要的侵蚀方法之一。在降雨过程中,溅蚀作用破坏了表层土壤结构,增加表层土壤的密闭性,从而使土壤入渗能力显著降低;在产流过程中,溅蚀作用还可以增大坡面径流紊动性,增强径流分散与搬运能力的作用。这是由于雨滴的击溅能使地表土壤颗粒分散、迁移,一方面为径流侵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另一方面又堵塞土壤本身的孔隙,抑制了雨水的入渗,从而增强了径流的侵蚀作用[7,8,12,13,14,15,16,17,18]。
长期以来,关于雨滴溅蚀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研究表明,溅蚀作用的大小与降雨特性、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多数研究将溅蚀量与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指标联系起来,以寻找衡量土壤溅蚀性的定量指标;也有一些模型将多个因素纳入统一模型中对溅蚀进行了定量分析,但也是在将溅蚀量与一个指标联系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而成。尽管如此,由于雨滴击溅机理很复杂,目前的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这是对溅蚀作用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据观察,在降雨过程中,受雨滴的打击作用,地表产生密集的鱼鳞坑状微地形,空间尺度在0.5~4 cm之间。这些微起伏特征既反映了溅蚀对地表土壤的作用结果,同时又对溅蚀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对溅蚀过程中微地形的变化特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将为溅蚀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提供帮助。在过去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人员不能对微地形进行高精度监测,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快速、高精度测量微地形已经非常方便,这为溅蚀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向。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模拟坡耕地不同耕作管理措施下的微地形,包括锄耕措施、掏挖措施和等高耕作措施,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以探讨雨滴击溅作用与微地形变化特征,为深入研究溅蚀过程与机理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温度和土壤水分
选取陕西省杨凌区坡耕地表土(0~20 cm)为试验用土,采土时间为2008年5月1-5日。天气状况:连续数日晴天,气温在13~31℃之间,土壤含水率10%左右。杨凌区位于黄土高原南缘,E108.72°,N34.36°,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为637.6 mm,该区土壤为塿土,灰棕色,土体较疏松,有粒状或团块状结构,机械组成见表1。
1.2 微生物的含量与微地形
采用人工模拟的试验方法,试验用土槽的大小为1 m×0.5 m×0.5 m(长×宽×高)。以黄土区坡耕地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锄耕措施、掏挖措施和等高耕作措施下形成的微地形(或称地表糙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llison和陈一兵对测定溅蚀方法的研究,本研究中溅蚀量采用壁挂式溅蚀板进行测定,溅蚀板的大小为0.5 m×0.5 m×0.3 m(长×宽×高)。
试验降雨强度为60,90和120 mm/h。用溅蚀板测定溅蚀量。用激光扫描仪(徕佧,垂直误差±0.5mm)测定微地形,并结合GIS技术构建大比例DEM。试验坡面坡度为10°。每个耕作措施设计2次重复。
由于微地形具有延缓坡面产流时间的作用,这说明具有微地形的坡面产流时间较平整坡面晚。因此,为了避免产流对微地形变化的影响,突出溅蚀作用效果,降雨试验中一旦有产流,立即停止降雨。
1.2.1 水平坡面为微地形的耕作措施
微地形模拟的主要过程:1)土样处理:土样自然风干,过筛(筛孔0.5 cm),并分层填满试验土槽(土壤体积质量保持在1.30 g/cm3左右,含水率在10%左右),并整平;2)通过在坡面上实施不同的耕作措施以模拟微地形,包括:(1)锄耕措施:沿地表以传统方式锄耕,深度4~5 cm;(2)掏挖措施:采用镢头掏挖地表,深度5~8 cm,间距20~25 cm;(3)等高耕作:在坡面上垂直于坡面方向进行横向犁耕,形成沟和垄,垄高7~10 cm,垄距为30 cm;(4)平整坡面:坡面不实施耕作措施,保持平整状态,以作为对照措施。由于受坡度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地表形成的垄沟和坑洼在空间不具有对称性。同时,在试验过程中为了使布设的耕作措施更接近自然状况,试验中聘请长期从事相同耕作措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操作。
1.2.2 降雨强度及降水均匀度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降雨大厅进行。降雨系统为侧喷式喷头,喷头高度16 m,降雨强度变化范围为40~260 mm/h,降雨均匀度均大于80%。为了保证降雨都达到试验要求,每次降雨前均率定雨强,率定方法为在选定的拟降雨区域均匀放置5个雨量筒,待实施降雨10 min后计算其平均值,该值与拟降雨强度之间的差值不大于1 mm/h即可。降雨过程中地表开始产流便停止降雨,以防止径流对收集的溅蚀量产生影响,并记录降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对光伏发电项目的合理化建议.docx VIP
- 工程管理导论课件P1038.pptx
- 大学军事理论课教程第四章现代战争第三节 机械化战争.ppt
- ppt8 曹一鸣——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学教一体化研究.pdf VIP
-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下部(十三)朝廷五贵.docx VIP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课件.pptx VIP
- 2025年度临港新片区文员招聘4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秀课堂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个人简历表格空白word.doc VIP
- 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 第4册 U6习题答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