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特征区注意分配的眼动研究.docxVIP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特征区注意分配的眼动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特征区注意分配的眼动研究 1 asd儿童模型中的因果报应发生的困难14岁 面部是他人情感状态的丰富信息来源(罗森特、罗纳尔多、达f尼卡、桑托、萨尔洛,2008)。视觉能力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燕,罗跃佳,2005)。能否准确地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从眼睛获取社交信息,识别他人心境、情绪和意向(de Wit,Falck-Ytter,von Hofsten,2008),并做出适当反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个体社会交往、沟通的成败(Hoehl,Wiese,Striano,2008;Nachson,1995)。 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者难于完成这一简单的观察任务。收集ASD者面孔觉察、加工等客观生理反应指标,将加深对其社会认知机制的理解,有利于ASD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2011)。研究发现,ASD者对面孔的觉察、加工方式不同于正常人,这可能对其面孔感知、社会功能和社会认知产生影响(Dalton et al.,2005;RibyHancock,2008 b)。他们缺乏与情境相应的面部表情,不会寻找或留意他人的情感线索,难以识别环境和他人的情绪行为(Braverman,Fein,Lucci,Waterhouse,1989),不会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反应(兰岚,兰继军,李越,2008;Gross,2004),较少感情表达(Yirmiya,Kasari,Sigman,Mundy,1989)。当要求他们对面孔表情予以判断或观看社交场景时,他们更注意面孔下半部分特征区,而对上半部分缺乏敏感(Klin,Jones,Schultz,Volkmar,Cohen,2002),这种只注意面孔的部分而非整体特征来判断面孔情感,使他们难以解读他人情绪(Gross,2004)。 Green,Williams和Davidson(2003)发现,常人更关注负性情绪面孔的特征区。然而,Pelphrey等人(2002)发现,ASD者对六种基本表情(喜、哀、怒、恐、惊和恶)的扫描路径显然不同于正常者,他们无法像常人那样长时间注视眼睛区域,更多地注视耳朵、下巴等非特征区。行为研究发现,他们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视觉注意减少,对其感知也存在缺陷,尤其对各种负性情绪表情理解困难(李咏梅,静进,邹小兵,金宇,五十岚一枝,2009)。de Wit,Falck-Ytter和von Hofsten(2008)发现,尽管ASD者对面孔特征区的注视时间少于正常组,但与常人相似的是,他们对负性情绪面孔的眼部区域扫描多于正性情绪面孔。来自ERP研究发现,与控制组相比,3~4岁ASD儿童观看中性或恐惧面孔时,其对恐惧面孔反应异常,只有较小的N300,没有表现出大波幅负性慢波(Dawson,Webb,Carver,Panagiotides,Mc Partland,2004)。 从场景中觉察到面孔,是从面孔获得社交信号至关重要的第一步(RibyHancock,2008a),ASD者面孔加工的困难可能是因其面孔觉察困难所造成的。我们发现,面孔与背景语义不一致并不能促进ASD儿童对面孔的觉察,背景语义的破坏延长了正常儿童的觉察时间,而ASD儿童面孔觉察与加工情况却与完整背景条件下相似(Bai,Chen,Shen,2010)。如前所述,正常个体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反应不同,ASD者对面孔的加工方式可能也受面孔情绪性影响,为此,本研究借鉴Riby和Hancock(2008a)的实验任务,在已有研究(Bai et al.,2010)基础上,设计两个实验任务。实验一是在风景图片中嵌入三种情绪面孔(恐惧、愉快、中性),探讨在背景与面孔语义不一致情况下,ASD者对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实验二是将包含有三种情绪面孔(恐惧、愉快、中性)的完整场景图片切分并打乱顺序后制成乱序图像,通过比较,了解在背景语义破坏条件下,ASD者对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 基于神经生物学的进化论观点(Williams,Moss,Bradshaw,Mattingley,2005),本研究假设,两个实验任务中,与愉快面孔、中性面孔相比较,恐惧面孔更快速地捕获正常儿童、ASD儿童的注意;由于ASD对面孔视觉注意、加工障碍,两个任务中不同情绪面孔捕获ASD儿童注意的时间均相应地长于正常儿童,而ASD组注视不同情绪面孔的时间相应地少于正常儿童,且不同情绪间存在差异。 2 在意义不一致的背景下,情绪特征的感知和加工 2.1 研究目 在对象与背景语义不一致背景下,通过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了解ASD儿童的眼动特征,以了解其对情绪面孔的觉察及面孔信息特征区的加工方式。 2.2 方法 2.2.1 已混了人的主观因素cod 从特殊教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