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大运河沿岸里下河地区音乐文化特征研究
以高邮民歌、邵伯民歌为例
?
?
束丽娜 魏琳琳
一、里下河地区
(一)地理位置
里下河地区,又称里下河平原,且里下河不只是一条河,而是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地域,因里运河故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平原介于这两条河道之间。里下河位于江苏省中部,西部自里运河而起,东部至串场河而终,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老通扬运河,总面积可达13500余平方公里,是江苏省沿海地区江滩湖洼平原的成员之一[1];它虽然属于平原,但在地貌上却是江苏省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似是一口锅,是典型的洼地,境内河湖相连、土地肥沃,具有水网地域特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里下河地区涉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等主要城市。
(二)民俗和历史文化
清代扬州府八县文化上可以分为三组:江甘仪、高宝兴、泰东。虽然包含府城在内的江甘仪除了甘泉东部以外都不属于里下河区域,但高宝兴和泰东大部分都在里下河区域中,因而里下河地区的文化是维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府城作为行政中心虽然不属于里下河,但却是几乎所有里下河地区不论是否属于扬州府的精神圣地。
习俗方面,里下河地区的民俗淳朴,但仍有部分陋习。农村地区是“扒灰”的重灾区,另外传统上闹洞房时还有独特的捣窗户习俗,希望这些陋习早日绝迹。
饮食方面,里下河地区属于淮扬菜。和扬州府城相比里下河地区很少炒菜,烧菜更多,保留较多汤汁,常用碗装,有八大碗之称。虽然不临长江没有江鲜,但里下河地区善用河鲜。可能是为了弥补没有刀鱼的遗憾,该区将鲫鱼称为刀子鱼,用刀子鱼做的鱼汤面十分流行。除了鱼汤面以外,用鳝鱼制作的长鱼面也很出名。
文化方面,泰州学派主要在里下河地区活动,高宝兴的学者占据扬州学派的大半壁江山。扬州民歌以及民间的小唱(扬州清曲雏形)大多在里下河平原流行。评弹界的祖师爷柳敬亭是泰州人,后世流传的扬州评话如皮五辣子除了扬州镇江的一支外也有一支在里下河地区传承,现今也有很多来自里下河地区的评话名家。扬派盆景技艺也在扬州、泰州之间发扬光大。即便考虑到扬州府城历来极高的首位度,里下河地区也至少贡献了目前扬州市20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6个(高邮民歌、邵伯锣鼓小牌子、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派盆景)。此外,里下河地区还是淮剧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还有淮剧、南闸民歌、楚州十番音乐、东台发绣、大丰瓷刻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里下河文学流派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坏境下,无论是山水草木、虫鱼鸟兽,诗人、艺术家们总是把自己的情意寄托在对它们的表现中。“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流,而是一片水域或地域的概称,其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的局部生存环境,理所应当的被作者们作为题材而进入他们的作品中,所以这里的文化和作品是充满“水意”的。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像里下河人一样,坚守“百姓日用即道”的本体观,即以百姓日用为本体建构物理世界与世态人生,以一种纯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处理自然法则与社会礼制、情感与理性、责任制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体命运与国家兴亡等关系[3]。
所以,音乐艺术同文化一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音乐的产生也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下河文学的“水意”柔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使这一地域的音乐文化也如同这里的文学作品一样“清丽本真”(以汪曾祺为代表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创作品质是清丽本真)[4]。如该水域高邮地区的民歌因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西眺高邮湖,充满了里下河水乡的情趣;又如该水域多稻田湖荡的特点,产生了许多原生态的劳动号子,邵伯秧号子则是一例典型。笔者将在下文对高邮民歌和邵伯民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里下河地区的人民以生产水田稻米为主,孕育了众多的原生态劳动号子,如“秧田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唱歌来提神解闷,激发劳动热情,有的由劳动者自己唱,有的请“歌班”或者“歌师傅”在田头领唱,配以锣鼓,成为江淮地区民族民间歌曲的主题。后经世人传习,不断发展演变出多种民间小调[5],数量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艺术魅力以及音乐特征历久不衰。
二、高邮民歌
大运河里下河地区高邮段全长43.6公里,其作为大运河的黄金段,也是里下河地区的中心,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史、近千年的建城史,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彰显着高邮特色的运河文化“软实力”,体现着高邮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担当。在全国,高邮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是因为在明清时代有一个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盂城驿”。
高邮民歌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种世代承袭的民间俗曲。它的词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驱傩”表演的“散鲜花”中。该地区湖荡众多,水产丰富,人们都说:“水做的高邮。”因此,水无疑成为了该地其中之一最重要的特色。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西眺高邮湖,水天相接,横无际涯,东望绿野平畴,河荡交错,水网密布。数千年来,词曲因人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