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之王与登高望远联语.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山之王与登高望远联语 9月9日是中国传统的假日,也是现代的老人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这一天登高的习俗。早在公元718年,时年17岁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就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偏插朱萸少一人”的七言诗。全诗充分表达了他重阳节怀乡思亲的深厚感情。 杭州的吴山春秋时地处古吴国之南境,与越国隔钱塘江相望而得名,且历史上杭州百姓一向在此山上供奉杭州市阴间的市长———城隍,故也称城隍山。此山地处市区之中,是市内唯一的制高点,故在此山东北隅的东岳庙前至今还有始建于南宋的瞭望台,以便随时在“城隍山上看火烧”,及时组织消防减少损失。同时此山的地理位置也成了千百年来杭州百姓登高望远之所。而今的重阳节又恰逢杭州吴山城隍阁新建开放的第一年,因此引发了浙江省地方税务局离退休老干部的极大兴趣,他们相约爬山登阁,饱览湖山秀色,体验宋代柳永所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之旷古情怀。这些老人大都生活简朴,对世事豁达开通,所以身体皆十分健康,对他们来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老年也是好季节”。尽管我离退休尚有许多时日,但本着人生是过程,尊重老人便是尊重自己,追求过程胜过追求结果的原则,随同这些令我尊敬的老同事的足迹,登上了吴山之巅。当我跨越台阶,站在平台之上,抬头仰望巍峨、俊秀的城隍阁之时,猛然在东门二楼两侧看到了一副明代奇才徐文长撰写的“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的登高望远联语,不禁暗暗为之叫绝。历史悠久的胜景,繁华宽广的城市,竟在视野一放一收的22字联语中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吴山大观平台南侧,我也看到过多副登高望远的联语,撰者似乎都已尽心尽力,恐怕由于体验不深,功力不足的缘故,皆不及此联之意境能激发起我内心的共鸣。可见,文学乃人学,能震憾心灵的作品才称得上上品。 登临阁顶,俯视吴山上古老的小普陀、药王庙和尚存的茶馆,皆历历在目,尤其是茶馆前枝繁叶茂的宋樟掩荫处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杭州阜康钱庄的年轻伙计胡雪岩(公元1823年—1885年)出没其间,囊助贫困潦倒的八品候补盐大使王有龄进京投供,以致累官至浙江巡抚。感恩戴德的王有龄不仅与胡雪岩结成莫逆之交,而且利用自己的权势帮助胡雪岩利用财政国库间隙资金开设钱庄,经营商业,获取厚利,并且通过在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的层层投靠,左右逢源,很快得以暴发,终至在上海、杭州立足,由一介市井布衣跻身于晚清江浙富商大贾之列,至今吴山北麓尚存胡雪岩故居及其胡庆余堂药厂精美而宏大的建筑。 在不知不觉遐想中猛地回过神来,抬头远眺四周美景,东方钱江奔涌,沃野千里;南方山峰如堵,苍翠绵延;西方湖山秀色,妩媚动人;北方街道星罗棋布,房屋鳞次栉比。待到极目延安北路尽头,武林广场北侧就能隐约地看到一条蜿延北去的河流,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今天它是人们客运和货运的通道,而当年的开凿却是为了便利江南赋粮运往京师,是封建王朝实物赋税运输的交通干线,不仅历史上隋唐以降凡建都北方的王朝都靠它维系军队和政府的粮饷俸给,而且明清两朝修建皇宫的砖瓦、木材等大量建材也由此河北上,故有人称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在漕粮运输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官货运输和日益兴盛的民间商品交流,运河沿岸的淮安、济宁、东昌(今山东聊城)、临清、德州、直沽(今天津)等城市成了“四方商贾辏集,多于居民者十倍,诚繁华之地贸易之所,天下之都会,京师所倚重者也”。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朝廷沿水道设钞关,按船只大小征收以纸钞为主的来往船税。当时国内主要钞关有8处,其中7处在运河上。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户部所属24关年定额税银400万两,运河上的关税则为126万两,占全国24关关税总额的30.15%。著名的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当年就从这条专运官粮的“漕河”中获利崛起,可见其重要作用也就非同小可了。 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且边境威胁又来自北方民族,故大多在北方建都和屯兵戍边的朝代都面临着北方所需粮食浩大,当地又供应不足的问题。朝廷在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同时,不得不寻求外地税粮调入,如秦汉时代朝廷将河南的赋粮转运陕西,隋唐以后,将东南的赋粮转运西北。当时的运输手段有陆运和河运两种,河、陆相较,河运优于陆运,盖河运挽运量大,不但迅速,而且费用节省。伴随着运河的不断开凿和贯通,赋粮从河道转运就成了我国赋税调运史上的重要环节,其所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也就成了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中国在出现国家以前就很重视水利建设,如舜时即因鲧治水无方而杀之,并任用其子禹为司空,负治水之责,禹以疏导为主,治水大见成效。作为水利专家,禹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可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方针。 春秋战国时期,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