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温州沿海盐仓的设置.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温州沿海盐仓的设置 在古代,盐通常被垄断生产,不能私自经营。他们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收到大量的税收。因此,历代都非常重视盐碱,如元朝(1)。元代盐课是国家的重要收入,两浙闽广盐课更为重要,元末温州人史伯璿就说:“切见盐为国家大课,自世祖皇帝混一南北,而淮浙福广益利,始资国用。”(2)温州地处浙江沿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滩涂,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地。 一、 两浙两浙盐运司管理 元代的盐分为海盐、岩盐、池盐等。据陈高华先生研究:“元代盐的生产规模很大,从产盐的地区来看,北起辽阳,南迄岭海,旁及四川、河东等地。在这些地区,共有盐场一百六十六所,后合并为一百三十七所。”(3)元代继承了南宋以来温州所建立的盐场,从乐清湾到平阳沿海分布着五大盐场。乐清县有两个盐场,“天富北盐场盐课司在乐清县玉环乡三十三都,元在三十六都海岛中,设司令、司丞监办盐课。长林盐课司在本县长安乡六都塔头,宋政和元年创,元仍其旧,设司令、司丞监办盐课”(4)。永嘉县有永嘉盐场,在二都永兴。“永嘉场在二都,东临大海,其乡一至五都。”(5)瑞安州有双穗盐场,就是现在的场桥街道,“双穗场盐课司在崇泰乡长桥,宋元名为双穗盐场”(6)。平阳沿海边有天富南盐场,在十一都南监。“天富南盐课司,先在东乡,宋乾道迁十一都,元初复仍旧址,至元间徙市南河西,明洪武八年徙芦浦。”(1)天富南盐课司时常迁徙的原因大概为台风海潮冲击所毁。平阳大族陈氏自五代时由福建长溪迁居于天富南盐场附近,元大德年间全家与盐场俱沦丧于海潮中,仅有陈谦者以身免(2)。《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水利》记载,大德元年丁酉(1297),沙塘陡门与附近天富南盐场俱荡于海溢。 温州五大盐场行政上隶属于两浙盐运司管理。史载,闽人林龙官至浙江两淮盐运司副使,曾巡历至温州,喜爱此地民风淳朴,于是迁居于乐清东奥,并海而居(3)。元代盐场的吏员有司令、司丞、管勾等职,长兴人朱晞颜曾由平阳州蒙古掾调任乐清长林盐场司丞。郑僖序其文集时说:“君尝丞长林盐事,厖茸窽,导棼疏,日就成绪。”(4)还有负责盐场行销的典运,河北广平县人程之子鹏举程良士曾为温州路永嘉场典运(5)。元代设置盐运司来监督盐的运销,批给商人盐引(即销售盐的官凭),达到收取巨额盐课的目的。还设置了检校所,其目的是应商人到场支盐的需要。关于温州设置检校所的时间,《元史》卷九十一《百官七》载:“大德三年(1299),仍于杭州、嘉兴、绍兴、温州等处设检校四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从“仍”字来看,大德三年以前温州就曾经设置过检校所,此次加以恢复。元代后期,两浙盐运司把盐引和验袋等职责合并,成立温台检校批验所,负责温州、台州两地盐政。《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八》载,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中书省为严明盐法,奏准在杭州、嘉兴、绍兴、温台四处各设检校批验所,直隶两浙盐运司,专掌批验盐商引目、均平、袋法、称盘等事,毎所置检校批验官一员,从六品,相副官一员,正七品。福建人方彬国元时曾为温州批验所大使,卜居温州东门康乐里,子孙遂为温州人(6)。盐政管理机构还有盐仓,掌管本地产盐的收纳和支拨。温州瓯江堤岸边有永和盐仓,至顺二年(1331),曾遭到台风毁坏。“水暴溢,括苍山中被郡境,飓风激海水,相辅为害,堤倾路夷,亭随仆,永和盐仓亦圮。”(7)永和仓在瓯江边的码头附近,可能是为了便于商人贩卖至各地。元代温州城内还有平定仓,至元六年(1340)总管李朵儿赤重建,元贞元年总管王鼐重建,每岁江浙行省差来支纳大使、温州路差副使,以及攒典二名、斗级二十名进行管理(8)。 温州所产出的大量盐货,主要由官府给盐引,由商人经瓯江逆流而上,行销到浙东西和江西等地,盐仓在瓯江港口边,利于盐货沿瓯江而上。至正十年平阳人林均翁曾在温州郡城捡到十六道盐引,将其归还处州商人王文兴,时人目为义举,亦可见数十道盐引价值不菲(9)。元末,两淮、两浙盐场俱为张士诚、方国珍所据,朱元璋无从得盐课之利,占据处州后,于瓯江吴渡设立抽分所,许令外境客商就两界首买卖,于是绍兴、温州客人用船载盐于唐口、吴渡交易,明军变作银两及置白藤、硫磺等物,以资军用。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处州翼总制胡深请求减少盐商关税,改十分抽一为二十抽一,以利贸易,并使江西浙东之民,免于淡食之苦(1)。朱元璋从之,商人称便。 二、 “元盐”的社会原因 元代盐的运销有食盐法、计口而赋和商运商销三种方式,互相纠正各自弊端,交参使用。为防私盐泛滥,影响国家税收,盐场附近和沿海地区采取以计口而赋的食盐法,所产盐则运销到浙东、江西等地,由官府给盐引,商人行销,在乐清即是如此。“元大德三年,客贩引盐止令附场十里之内。人户计口买盐,乐邑附场人户岁该食盐五百三十四引,每引中统钱六十五贯。”(2)所谓计口而赋,就是按照户口人数强行分摊盐赋,按国家需要来征收盐课,而不是按销盐的多少来征收,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