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围性面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功能连接研究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根据年龄而定。这种预后取决于面神经病变的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和充分。中医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临床疗效确切。由于基于解剖成像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在周围性面瘫中没有明显的阳性表现,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基于疾病脑功能变化的影像检查新技术在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MRI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特定任务刺激的任务态fMRI和不需要任务刺激的静息态fMRI。针刺任务态fMRI一般以针刺刺激作为刺激源研究针刺即刻效应,被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针刺研究;也有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刺激任务的任务态fMRI,被应用于面瘫治疗过程中的随访观察;同时,不需要任务刺激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也被应用于面瘫的研究,用于分析脑功能重组在面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然而,要深入分析面瘫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或中医针刺治疗机制,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与正常健康人相比,面瘫患者的脑功能是否有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通过周围性面瘫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的功能连接对比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静息态脑功能的变化,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周围性面瘫及其治疗的中枢机制积累经验并创造条 件。
1 数据和方法
1.1 分组及左周围性面膜患者
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周围性面瘫组(以下简称为面瘫组)和健康志愿者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面瘫组均为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6例,右利手,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或病房的面瘫患者。对照组39例,右利手,为在校健康大学生、研究生或医院职工。
1.2 试验计划和数据采集
1.2.1 扫描及功能成像
实验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磁共振室完成。使用Siemens Symphony 1.5 T MRI全身扫描仪和标准头线圈。共依次扫描5个序列:①定位像;②T2WI,用以排除脑内有无病变;③T1WI 2D解剖像,取与前后联合连线平行的横轴位,共36层,扫描范围覆盖全脑;④静息态功能成像,采集10 min共200个时间点的功能数据,每个时间点数据采集持续时间(TR)为3 s;⑤T1WI 3D解剖像,取矢状位,共扫描176层,扫描范围覆盖全脑。
1.2.2 回波时间、叠图成像
静息态fMRI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cy,EPI-BOLD)序列,采用与2D解剖像相同的扫描位置获取BOLD数据,TR/回波时间(TE)/反转角(FA)3 000 ms/30 ms/90°,视野(FOV)192 mm×192 mm,层厚/间距 3.0 mm/0.75 mm,分辨率64×64,每3.0 s可获得间隔为0.7 5 mm覆盖全脑的36层图像。3D解剖像扫描采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R/TE/FA 2 100 ms/3.93 ms/13°,FOV 250 mm×250 mm,层厚/间距 1.0 mm/0.5 mm,分辨率256×256;2D解剖像采用自旋回波T1WI序列,TR/TE 500 ms/12 ms,FOV 230 mm×230 mm,层厚/间距3.0 mm/0.75 mm,分辨率192×144。
1.3 处理数据
所有功能数据均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处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编号TCM-2009-196)。
1.3.1 脑功能认同模式网络
本研究共选择了5个感兴趣区作为种子点,分别是双侧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左侧初级感觉皮层(left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LSⅠ)与面部投射对应的区域、左侧初级运动皮层(left primary motor cortex,LMⅠ)与面部投射对应的区域、右侧初级感觉皮层(right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RSⅠ)与面部投射对应的区域、右侧初级运动皮层(right primary motor cortex,RMⅠ)与面部投射对应的区域;分别用于分析脑功能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面部初级感觉功能网络、面部初级运动功能网络;分析的内容包括面瘫组和对照组组内的脑功能连接分析(组内分析),2组组间的脑功能连接差异分析(组间分析)。
1.3.2 快速支持的脑功能连接检测
采用脑功能成像分析(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AFNI)程序处理静息态BOLD数据,处理步骤简述如下:①数据格式转换,将保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