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
2012年7月,在集安市马线市的马线河上挖掘出的集安高程纪念碑是高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该碑长期处于河床中, 因河水冲刷和沙石磨损, 有相当部分的碑文字迹模糊, 难以辨识。因而, 对该碑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碑文的审慎识读之上。
我有幸在2012年11月5日参加集安市文物局就该碑组织召开的专家论证会, 因而得见按隶书摹写的碑文156字 (下文简称“会摹”) , 并有机会观摩原碑和多幅原拓本。但论证会的时间紧凑, 并未专门就碑文文字进行讨论。
2013年1月4日《中国文物报》第2版发布了《村民发现并报告文物部门吉林集安新见高句丽石碑》, 首次公布了140个字的该碑释文 (以下简称“报释”) 。“会摹”中已释读的16字被认为不能确定而作缺释处理。
集安市博物馆编著的《集安高句丽碑》于2013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对该碑的释文也是156字 (以下简称“书释”) 。与“会摹”不同的是, 比“会摹”多释出第三行第18字“而”, 把“会摹”第七行第15字“遣”字改为缺释, 所以所释字数相等。但该书所发表的“碑文摹写”中 (以下简称“书摹”) , 把第二行第13字的“蔽”改作“假”, 却在文字部分未作任何说明。
2月5日, 张福有在长春找我和魏存成、蒋力华一起, 就原大的碑文拓本专门讨论了文字释读问题。主要介绍了他所释出的“丁卯年刊石”等字。聚会之后他到我家, 又在电脑上出示他为“戊申”的“申”字所摄照片, 而且热情地把他在集安实地拍摄的各种拓本照片都提供给我。此后, 我们就用电子邮箱反复讨论了不少释字的问题。
该碑正面的拓本, 最早由集安博物馆的周荣顺在2012年8月14日所作。其后周荣顺、孙仁杰、江化国和李光夫作过多次拓本 (下文简称“孙拓”和“江拓”) , 这些拓本在《集安高句丽碑》中发表了不少。后来张福有带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于丽群去集安博物馆, 在2013年1月12日又作了几份拓本。《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的拓本, 以及《集安高句丽碑》第14-39页所刊布的四字一组的放大碑文, 都是周荣顺在2012年10月25日所拓 (下文简称“定拓”) 。其优点是墨色浓重, 字迹明显。然而, 大概是经过多次集体讨论, 对不少字的笔画有了定见后, 拓时有意突出所认定的笔画, 而对于认为非笔画的泐痕作区别对待。有时会使细微的字迹线索被淹没。于丽群的拓本 (以下简称“于拓”) 较少有此弊病, 举例来说, 第2行第20字“胤”, “定拓”拓成左侧为“彳”, 中间近“鬲”形。右侧似“攵”, 如“书摹”所示。其实, “胤”字根本没有这样写的, 估计是从上文为“继”而推定的。“于拓”则较客观反映石面的情况。若与魏晋碑刻的“胤”字比较, 可以看出其字中部上方一短横应是泐痕, 无关字形。中部实际作“肙”形, 而且下部的月 (即肉) 旁左侧下端挑出明显可辨。右侧的“乚”也可以和泐痕相别。所以应该摹作左“彳”中“肙”右“乚”才对。
因此, 下文在对正面碑文的释文进行校订时, 我主要是根据张福有所提供的于丽群的拓本照片, 并参照其他各种拓本来进行的。
该碑第1行“书释”作:
□□□□世必授天道自承元王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
所释无误。
第2行“书释”作:
□□□子河伯之孫神靈祐護蔽蔭開國辟土繼胤相承
所释无误, 但“书摹”第13字“蔽”被摹作“假”, 误。致误之由是该字之“敝”右侧的“攵”写成“殳”, 这是魏晋隶书常见的异体字。摹写者因其字右侧作“殳”, 遂误把左方一倾斜的泐痕和“敝”左下方的一竖误认为“亻”, 才有释“假”之误会。如果知道魏晋隶书“敝”左下方的“小”形也可省为两短竖, 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 (此字上部是否有草头, 拓本上看不清楚, 也有可能本来就是假借“敝”为“蔽”) 。
第3行“书释”作:
□□□□□□烟户以此河流四时祭祀然而□偹长烟
其中第18-20字应改释“萬世悠”。“悠”字实际各种拓本上字形都很清楚, “攸”左侧的“亻”改写为“彳”, 是魏晋碑刻中常见的写法, “心”略偏在右下方, 可与祀后土残碑比较。
在“于拓”中“攸”旁中间的一竖跟上方的斜向泐痕区别明显, 不像“定拓”那样拓成一个“亻”, 容易引起误会。至于“书释”误释为“偹”可能是因为好太王碑中有左旁作“彳”而右旁作“备”形的“备”字。其实“悠”字右下的“心”无论如何也无法看成“田”。而且好太王碑所谓的“偹”字, 周云台拓本的字形和李龙拓本不完全一样, 并不十分可靠。而“备”字写成“偹”形可能要到宋代之后才流行。
“悠”字上数第二字“书释”认为是“而”, 与前一字连成“然而”。观察拓本字距, “然”和“而”之间距太大。所谓“而”字的笔画应是一个字的下半部才对。细察“于拓”该字, 所谓“而”字上方一横画两端皆有上弯的迹象, 和中央被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