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论苏轼和陶诗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docxVIP

和陶诗论苏轼和陶诗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陶诗论苏轼和陶诗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 苏轼的《和陶诗》出版以来,批评人士有不同的看法,很难将其付诸实践。一些人称赞了“和陶之作像海东青、西极马一样,在一夜之间到达,它不是被押韵所限制的”(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第1474卷)。也有许多评论家称赞“与许多其他的诗歌相比,没有许多好的作品。与他的成就和特点相比,这些诗是不和谐的,这让有争议的评论家对诗人浪费了才华表示不满。”(591)这些评价,或因喜爱苏轼而难免先入为主之嫌,或说得过于俏皮而失之公允。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苏轼的这一百多首和陶诗呢?“和陶诗”是苏轼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文学史是心灵的历史,文学是作家心灵外化的产物,通过对一作家作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一作家在特殊阶段的特殊心境。对苏轼和陶诗的解读,我们不妨持此态度:姑且不论“和陶诗”在艺术上的成败,单从研究苏轼晚年的思想、心境这一角度来说,“和陶诗”就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综观苏轼的124首“和陶诗”,其内容极为丰富,它是苏轼贬谪扬州、惠州、儋州等地时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真实呈现,诗人或抒写对陶渊明的钦佩和对其闲适生活的向往,或抒写在逆境中委时任运的豁达……这些诗写来无不用情,在平淡隽永的风格之下,让人感受诗人激荡不平的心灵。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苏轼“和陶诗”的闲适和饮酒主题作一探讨。 一、 “适”“适意” 苏轼创作《和陶饮酒》诗二十首时,任扬州太守,生活条件尚佳;当其贬谪岭海时,生存状态极差,有时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竟难以保障:或“衣食渐窘”,“樽俎萧然”(《和陶咏贫士》引),或“酒尽取米欲酿,米亦竭”,“亦以无酒为叹”(《和陶岁暮和张常侍》),甚至到了“尽卖饮器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和“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和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的地步,其生活条件之苦,不读其诗,真难以想见。正如苏轼自己所说,那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其一)的生活。然而环境的艰苦并未打倒苏轼,他此间不但“毫无老人衰惫之气”,而且有时竟高风绝尘,超越了世俗的羁绊。苏轼在“和陶诗”中,多次抒写自己安贫固穷的意向,例如: 昔我未尝达,今我亦安穷。 穷达不到处,我在阿堵中。 ——《和陶拟古》其二 齿根日浮动,自与粱肉乖。 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 ——《和陶下潠田舍获》 这些诗句,一面可以看出苏轼之安贫固穷,一面也可以看出他的达观顺化的思想。前一首包含反省的意味,他虽曾通达过,亦难免贬谪的厄运,但诗人始终能保持一方平和的心境,于世间之事能泰然处之,即“今我亦安穷”。后一首带些自嘲意味,人步入老境,齿根日益松动,不宜食肉。但有肉不食与无肉而当然不能食显然是两种状况,苏轼觉得食菜就很满足了,索性连鸡窝也拆掉,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吃不到肉的自慰心理我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安贫固穷的同时,苏轼常追求一种适意。这种适意,非无所事事、沉浸享乐的散漫,而是指诗人面对人世的诸多扰攘,力求超脱,以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快意。“和陶诗”中多次写苏轼“适”之意向: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 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和陶归园田居》其六 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 ——《和陶咏贫士》其三 这种“适”并非能时时达到,诗人须时时调节,不断修养。有时觉得“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和陶〈饮酒〉引》),有时则觉得“人间少宜适”,无法安顿下来。“适”并非指物质上的丰富与充裕,而是指精神上的丰盈与安宁。惟其“人间少宜适”,故显追求“适”之心切;惟其“适”之难诣,方显一时之适给人的快慰。诗人便处于“适”——“不适”的反复探寻中。“适”固然可以通过心斋与坐忘来达到,苏轼有时也把自己投向田园与山水,在与自然的融合冥契中获得适意。苏轼在“和陶诗”中,反复强调了适的观念,他认为自己不如陶渊明,主要是还达不到适的境界,他说:“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和陶饮酒》其一),实际上苏轼毕生在追求这一适,他说:“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祁”(《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他还劝诫友人“能得吾性不失其在己,则何往而不适哉”(《江子静自序》)。他在《超然台记》中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无穷与有尽的对比关系显出适意的不易求得,而苏轼却总善于在有尽的物质条件下享受无穷的适意,这一点也可在他早年的文章《赤壁赋》中得到印证,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丰盈的世界,人处其间,正可适意自在。 苏轼不但深知适意之理,而且对于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也有着透彻的理解。他说“阔圆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和陶归去来兮辞》),又说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