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县大龙潭遗址贝丘遗址图一.docxVIP

广西柳江县大龙潭遗址贝丘遗址图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柳江县大龙潭遗址贝丘遗址图一 20世纪80年代1月,柳州博物馆罗秀英同志和广西文艺委员会谭发生同志在柳州郊区大龙滩进行摩崖石雕调查时,在附近的岩石层中发现了大量的蜗牛壳,并从表面收集了少量的夹沙碎片。柳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曾前往调查,又采集到一些陶片、砺石等遗物,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同年10月至11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形制文化产品 大龙潭位于柳州市南郊,距市区约1.5公里,距柳江河约3公里。遗址在大龙潭东北约10余米的龙潭山南,名为鲤鱼嘴的山下岩厦处(图一)。高约8米,进深约2.5米,高出山脚公路地面约1.5米。大龙潭潭水在遗址前面从西北向东南流去。 遗址的范围不大,依山势坐北向南,略呈V字形,长约10、宽5—8米,.面积约60平方米。文化堆积由里往外逐渐倾斜。遗址的后半部已被扰乱,仅前半部保存较好。 柳州市博物馆先在遗址中部开东西长5、南北宽2米的探沟一条。向下挖至70厘米处,发现三具人骨和一些遗物,即邀请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前来协助,对遗址进行全面揭露,共开探方两个。将原探沟往北扩大至石灰岩壁,往南扩至坡度最低处为T1,面积约7.2×5米;T1东侧留0.6米隔梁,开5×4米探方一个,编号为T2。 发掘中发现较多的人骨架,为了保留现场,T1以原探沟为界,北半部只发掘至人骨架最低水平面,南半部的西侧挖至生土,东侧挖至低于人骨架1米处,保留平面现场,显露文化遗物。T2大部分被大块石灰岩填塞,不便工作,文化堆积又很少,未发掘到底。 二、 下文化层 除T1后部被扰乱的以外,据T1东壁、西壁和原探沟南壁剖面可将遗址的堆积分为四层。如原探沟南壁剖面自上而下分别为: 第一层:扰乱层,为灰色土堆积。土质疏松,厚28—42厘米。含少量螺蛳壳、打制石器、石核、石片、磨光石器、砺石、夹砂陶片、骨器、动物骨骼和近、现代陶、瓷片等。 第二层:即上文化层,灰褐色土,贝壳堆积。堆积较为疏松,厚14—40厘米。含大量螺蛳壳。这种螺壳较小,表面发白。出土打制石器、石核、石片、磨光石器、骨器、蚌器、陶片与动物骨骼等。 第三层:即下文化层,黄褐色土,贝壳堆积。土质粘结,已有部分胶结,烧结土大量存在。厚100—170厘米。含大量螺蛳壳。这种螺壳远比第一文化层的大,表面发黄。出土打制石器,大量的石核、石片,一件刃部磨光的石器和少量的夹砂陶片、骨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等。此层上部有人体骨骼。 第四层:生土层。棕黄色土。 在T1的西部和西北部的下文化层内,有两处较大的灰层。灰层内有大量的灰白色的灰烬和比较集中的烧骨以及红烧土。里面有零星的螺壳,堆积也甚为松散。两处灰层均呈不规则的圆形,周围一些土块已被烧结,底部有部分石灰岩已经暴露。其范围长约60、宽约50厘米,灰层的平均厚度约为5—10厘米。西部灰层距地表140厘米,西北部灰层距地表110厘米,当为两处用火的地方。 在T1下文化层的上部,发现至少代表六个个体的人体骨骼(图三)。距地表最浅的为75厘米,最深的为85厘米。均无明显墓坑。一些骨架旁边发现一、二件有打击痕迹的石核。骨骼保存较好的有: 1号骨骼:在遗址中部靠西面。为一成年人骨架。头东足西,脸朝南。下肢屈向腹部,两足敞开。上肢的肱骨平放,尺骨和挠骨置于腹部。仰身屈肢。 2号骨骼:距1号骨骼约50厘米。为一成年个体。头北足南。下肢并拢前屈,上肢屈向胸前。似为俯身屈肢。 3号骨骼:在1号骨骼头部旁边。为一小孩骨架。头向东,脸朝西北。骨架零乱而不全,葬式不明。 4号骨骼:头部和上身紧靠在一块石灰岩基岩旁边。为一成年个体。头北足南。下肢屈向腹部。上肢屈向胸前,部分已被后代墓坑破坏。葬式似近1号骨骼,为仰身屈肢。 另外,在2号骨骼的东侧及其东北角,有至少代表两个个体的人的骨骼,葬式不明。 三、 出土遗物 因为两个文化层的堆积和出土遗物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将下文化层出土的遗物称为第一期文化,上文化层出土的遗物称为第二期文化。 第一阶段的文化 1. 按打击方法生产的不同结构石面 有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和穿孔器、磨光石斧。石料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河滩砾石,主要岩质有粗、细砂岩、火成岩、板岩;另一种是燧石,石质黑而坚硬,部分石核中还带有石灰岩质,主要来自石灰岩层中。以燧石为原料的石器、石核、石片都远远小于砾石石器,但又大于一般的典型细石器,和细石器有明显区别。 砍砸器4件。均是利用扁平椭圆的砾石采用直接、单向打击的方法制成。普遍保留天然石面。器身厚重。根据其打击部位的不同,可分二式:Ⅰ式三件。从砾石的一端作单向打击而成,器身较短,刃部略呈弧形(图版壹,1;图四,2)。Ⅱ式一件。从砾石的一侧作单向打击而成。器身较长,平刃(图版壹,4;图四,1)。 刮削器40件。均利用石片二次加工而成。器形多不规则。其中有10件为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