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藏政治中的阿里三围.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西藏政治中的阿里三围 西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西藏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也是后洪时期藏传佛教文明的传播和中心。早在吐蕃王朝兴起以前,这里就拥有了辉煌灿烂的象雄文明。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王室后裔西逃象雄,建立起阿里王系诸政权,阿里三围成为这一地区的通称。尽管阿里作为地域概念出现得相对较晚,但是这一地区却自古以来就是自成一体的政治地理单元。阿里地域概念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作为藏族口头禅的上部阿里三围,既是政治上分封的反映,也是西部自然地理特征的反映,其所指的域界范围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益缩小,作为阿里核心区的四宗六本地区,最终在清代得以确立并稳定下来。②1 一、 民国时期的中国西藏 阿里位于西藏极西边地,对清代中央政府而言乃是“西藏之极西边境”、③2“全藏之西鄙”④3,这里不仅是西藏的边缘,也是中央政府的边疆,是中央王朝控制力最为薄弱的地方。由于相距绝远,环境恶劣,清人对这里的了解相对于卫藏、多康而言是知之不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外界对阿里地区一无所知,尽管清代普通民众和一般士大夫对这里的地理知识知之甚少,但上层统治集团中却仍能通过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系从而获得阿里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康熙帝对阿里地区的山川湖泊、地理形态就有相当全面的认识。康熙帝在清代诸帝中对自然科学最有兴趣,造诣颇深,他通过阅读政府的地图档案和询问当地居民的方式获得边境地区的地理详情,他自称“朕于地理从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号,无论边徼遐荒,必详考图籍,广询方言,务得其正”①4。事实上,早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至五十年(1711)间,侍郎赫寿作为朝廷特使前往拉萨负责收集西藏地理资料并绘制西藏舆图。②5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一月,清朝大军进藏平定准噶尔侵扰西藏之乱,康熙帝要求诸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地理情况的调查和记录,他在上谕中讲的一段话表明他对阿里地区山川河流有相当的了解: 云南边境有槟榔江者,其源发自阿里之冈底斯东达木朱克巴卜山,译言马口也,有泉流出,为雅鲁藏布江。从南折东流,经藏、卫地,过日噶公噶儿城旁,合噶尔诏母伦江,又南流经公布部落地,入云南古勇州,为槟榔江,出铁壁关入缅国。而冈底斯南有山名郎千喀巴卜,译言象口也,有泉流出,入马皮木达赖,又流入郎噶脑儿。两河之水西流至桑南地。冈底斯之北有山名僧格喀巴卜,译言狮子口也,有泉流出,西行亦至桑南地。二水合而南行,又折东行,至那克拉苏母多地,与冈底斯西马卜家喀巴卜山所出之水会。马卜家喀巴卜者,译言孔雀口也,其水南行,至那克拉苏母多地,会东行之水,东南流至厄纳忒可克国,为冈噶母伦江,即佛法所谓恒河也。梵书言四大水出于阿耨达山,下有阿耨达池,以今考之,意即冈底斯是。唐古特称冈底斯者,犹云众山水之根,与释典之言相合。冈底斯之前有二湖相连接,土人相传为西王母瑶池,意即阿耨达池。③6 康熙帝的这段话用今日的西藏地理知识来衡量,可谓真伪混杂,正误参半。但在信息与交通都极为落后的当年,他能道出阿里山川江河的大致情况,已是相当不错了。雅鲁藏布江的上源,的确是发源于冈底斯山东面的马泉河,藏语称“当却藏布”,即“达木朱克巴卜”。不过槟榔江发源于云南腾冲,从陇川西面的铁壁关流入缅甸,与雅鲁藏布江和马泉河全不相关。冈底斯山南面流出的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是印度河的上源支流。所谓阿耨达池,即圣湖玛旁雍错。二湖相连,指的是玛旁雍错与拉昂错这两个邻近相连的两大高原内陆湖。尽管康熙帝对阿里地理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但对于该地的山川分布、河流走向已有较为细致的了解。直到清末刘锦藻撰写《清朝续文献通考》时,谈及阿里仍称,“阿里境内据有冈底斯山及阿耨达池,四水分驶,梵书所谓马、象、狮、雀,四口各出大川。藏布江、印度河、克伽河(即冈噶江)皆发源于此,洵宇内绝高之区域也”。④7可见,此时清人对阿里地理的认识,也未出当年康熙帝所言之范围。此外,清政府对于西藏的地名、山名、水名非常重视,在消灭准噶尔,统一新疆后,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组织人员编写了《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其中卷18—24即对西藏的地名、山名、水名等进行记录和解释,书中将西蕃(西藏)分为卫、藏、喀木和阿里四部,分别简介其境内的地名、山名、水名,此书为时人认识阿里地理名称提供了相当精准的资料。 与清人相比,西方人对阿里的认识起步就比较晚了。直至清代中后期,西方人对阿里的地理认识一度十分缺乏。当意大利传教士德西迪利在1715年冬季从阿里前往拉萨路过冈底斯山时,他对此山尚无地理学意义上的认识,他只是感到此山“非常高,跨度也大,天上是难以消失的云层,山上是层层的冰雪,荒凉,陡峭,寒冷,非常可怕”。⑤8他还从当地人那里知道冈底斯山可能就是恒河和印度河的源头,但这些知识对他而言都是十分模糊不清的。这一认识水平与康熙帝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到了19世纪以后,境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