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名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名考 关于渤海初建时期的国家国家,一些科学家指出或论证为“”或“国家”,是当时唯一的官方国家。一些人对“地震之国”的名字有了新的定位,或者对“地震之国”理论有了质疑。不过, 迄今为止, 别说是在国外的学者们中间响应者寥寥无几, 就是国内的渤海史界也远远未能达成应有的共识。而鉴于此问题的解决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并对维护和发展正确的渤海史观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故仍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求索, 因在早年作文的基础上重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和关心者们进行商榷和交流。 一、 《通典》规定的“”或“”,大力加强的 宋时的史书《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明确记载:“睿宗先天中, 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以所统为忽汗州, 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 专称渤海。”其中的“自是始去靺鞨号, 专称渤海”, 显然包含着两重含义: (1) 因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大氏政权乃“专称渤海”即改称为“渤海”; (2) 在接受册封之前, 其正式国号只能是“靺鞨”。这就清楚而明白地交待了大氏政权在改称“渤海”之前的正式国号只能是“靺鞨”。无独有偶, 宋时的另一史书———《新五代史》卷七四《渤海》也载:“渤海, 本号靺鞨”;又, 宋时古籍《玉海》卷一五三《朝贡·外夷来朝》的唐渤海遣子入侍条也谓:“渤海, 本粟末靺鞨。及祚荣号震国王, 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招慰, 祚荣遣子入侍。先天中, 遣使拜渤海郡王, 以所统为忽汗州都督, 始去靺鞨号。”都同样地揭示了渤海最初的正式国号只能是“靺鞨”。 那么, 宋人的这些古籍记载是否真实可靠?回答是肯定的, 确实可信。第一, 早在8世纪末叶, 与渤海政权同时存在的中唐宰相杜佑, 在著名的史书《通典》中, 即已经称渤海政权为“靺鞨”。书中除卷一八零《州郡典十》“安东府”条的注中提到“北至渤海一千九百五十里”外, 其他凡提到“渤海”处都用“靺鞨”一词取代之。如《通典》卷一七二《州郡典二·序目下》中明载:“高宗平高丽、百济, 得海东数千余里, 旋为新罗、靺鞨所侵, 失之”;《通典》卷一八六《边防典二·东夷下·高句丽》也载:“李绩伐高丽, 破其都平壤城, 擒其王高藏……其后, 余众不能自保, 散投新罗、靺鞨, 旧国土尽入于靺鞨, 高氏君长遂绝”;《通典》卷一八六《边防典二·东夷下·勿吉又曰靺鞨》也载:“大唐圣化远被, 靺鞨国频遣使贡献”, 如此等等的“靺鞨”或“靺鞨国”, 均指高丽灭亡后所出现的渤海政权。对此, 中外学者均无异议, 就连对中国史书记载极其挑剔的朝鲜朴时亨院士也作如是观:“《通典》只在《州郡典》里用了一次‘渤海’的称号, 其余一律用‘靺鞨’二字。”(1)之所以如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大氏政权最初以“靺鞨”作为国号, 故在改称为“渤海”后, 一些唐人仍旧习惯性地沿用其原来的称呼而称之为“靺鞨”或“渤海靺鞨”。这也影响到后来五代时期的史家, 如《旧唐书》卷二三《礼仪志三》即载:开元十三年 (725) 十一月壬辰, 在唐玄宗封泰山时, “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的排列次序是:“突厥颉利发, 契丹、奚等王, 大食、谢□、五天十姓、昆仑、日本、新罗、靺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 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咸在位”;而鉴于大氏接受册封已达十二年之久并且“每岁遣使朝贡”,(2)其侍子及使节是不会不参预这一盛大活动的, 故可以断言, 文中的“靺鞨”即指渤海无疑。 第二, 比《通典》具有更高史料价值的唐代官方文献《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也载:“凡四蕃之国, 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 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 谓三姓葛逻禄……远蕃靺鞨、渤海靺鞨、室韦和解……各有土境, 分为四蕃焉。”鉴于这部文献是开元年间宰相张说、张九龄等人所编纂,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 (738) 即距册封大氏仅仅25年之后, 文中的“渤海靺鞨”无疑是当日唐玄宗君臣们对大氏政权的新称呼。而比这还要早, 张九龄在为玄宗起草的《敕新罗王金兴光书》(3)中, 已经使用了同一概念。而这一概念无疑是渤海政权改称后中原唐人对其新、旧两称的并连合用, 其含义既具有“渤海这支靺鞨”的意味以与“远蕃靺鞨”相区别, 又在指现在的“渤海”就是当初以“靺鞨”为号的那个政权。不言而喻, 这既是开元年间君臣们对这个政权所使用的新称呼, 也是大氏政权初称为“靺鞨”的重要佐证。这一概念沿用到了五代和两宋时期, 就成为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渤海传的名片。 第三, 朝鲜和日本的古籍也曾这样称呼。如朝鲜古籍《三国史记》卷八《新罗本纪八》即载:圣德王三十二年 (733) “秋七月, 唐玄宗以渤海靺鞨越海入寇登州, 遣太仆员外卿金思兰归国”。如果说该文中的“渤海靺鞨”所反映的只是唐人的称谓的话;那么, 《三国史记》卷八《新罗本纪八》的如下记载:“三十三年 (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