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历史上的阿里三围.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藏族历史上的阿里三围 以蝗虫命名的西藏西部在古代西藏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地处西藏极边之地,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自然条件恶劣, 却仍然拥有极其灿烂的古代文化。长期以来, 在对藏族文化所在的地域进行划分时, 往往是阿里、卫藏和多康三部并举, 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王统记》在叙及观音降临雪域时, 对藏区的描述是:“上部阿里三围, 形如池沼, 乃野兽之洲。下部朵康三岗, 形如田畴, 乃禽鸟之洲。中部卫藏四茹, 形如沟渠, 乃猛兽之洲。”1成书于1564年的藏史名著《贤者喜宴》对藏区的描述是:“上部阿里三围状如池沼, 中部卫藏四如形如沟渠, 下部朵康三岗宛似田畴”2以及“阿里三围为鹿、野驴兽区, 中部四如为虎、豹兽区, 下部六岗为飞禽鸣鸟区”。21643年五世达赖所著《西藏王臣记》, 在总述藏区时仍说:“上方阿里之部, 为大象与野兽之区, 中间卫藏之部, 为野兽与猿猴之区, 下方朵康之部, 为猿猴与岩山罗刹之区。”2这些类似口头禅的习语被经常性地写入史书中, 足证阿里地方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三分藏区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自然条件远逊于卫藏和多康的阿里地方, 能够在藏族地域文化中自成一格, 事实上是西藏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产物。用阿里来指称西藏西部, 以及阿里地域概念的出现, 都是很晚的事情, 其形成与演变, 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代, 西藏西部地区就拥有自成一体的象雄文明, 直至7世纪中期, 新兴的吐蕃政权完成对高原的统一, 阿里地方首次纳入卫藏中心政权的直接治理之下。9世纪后期, 吐蕃中央政权崩溃, 赞普后裔进入象雄故地, 阿里王系诸王国在西藏西部统治达700多年, 直至17世纪后期, 甘丹颇章政权建立, 阿里地方第二次被卫藏中心政权纳入治下。可以说, 阿里地方的区域政治格局的分合, 正是一张西藏地方政权兴衰的晴雨表。关于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目前学界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 但尚无专文梳理,3本文尝试从区域政治史演变的角度, 梳理“阿里”这一地域概念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 象雄及其关于党的关系 西藏西部地区在远古时代便已产生出自己的文明政权——象雄 (zhang zhung) , 汉语又音译为香雄、祥雄等, 唐代曾称之为羊同、杨童等。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中期, 这里曾产生过辉煌的象雄文明, 它在西藏历史上曾是一个有着广大地域范围并且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部落联盟。据发源于象雄的苯教史书追述, 在上古时代, 象雄最初的范围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里象雄包括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 (par zig) 、巴达先 (bha dag shan) 和巴拉 (bha lag) , 以巴却城 (rgyal mkhar ba chod) 为文明中心;中象雄是象雄文明的核心区, 以穹隆银城 (khnyung lung ngul dmakhav) 为政治中心, 形成所谓的象雄十八部;外象雄的主要区域叫孙波精雪 (sum pa gyim shod) , 其地望为后来的安多地区。4随着时间的推移, 象雄的范围逐渐缩小, 中象雄成为象雄文明中的主要政治力量。2004年在今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境内有一处叫做穹隆·古鲁卡尔 (dngul mkhar) 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 据研究, 此地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象雄的古都穹隆银城。5可见, 其核心区域应在阿里的冈底斯山附近一带。 象雄诸部在雅隆政权兴起时成为吐蕃王朝的劲敌, 西藏西部地域广阔, 资源丰富, 象雄在青藏高原上一度成为十分强大的区域性力量, 《通典》称其中的大羊同“东西千余里, 胜兵八九万人”。6据对上世纪90年代考古队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境内发现的《大唐天竺出使铭》铭文分析, 当时象雄的区域也是以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为其主体范围。7吐蕃雅隆政权兴起后, 一度与象雄保持姻亲联盟关系。7世纪前期, 雅隆政权逐渐征服诸部, 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即位后, “与象雄王子方面联姻结好, 一方面又公开交战, 赞蒙赛玛噶 (sad mar kar) 入象雄作李迷夏 (lig myi rhya) 王妃”。8李迷夏是这一时期的象雄诸部领袖, 与下文的李聂秀为同音异写, 吐蕃史书称他是“象雄阿尔巴之王”。9其后松赞干布亲征象雄, 约在644年前后杀死象雄王李迷夏, “墀松赞赞普之世, 灭李聂秀 (lig snia shur) , 将一切象雄部落均收于治下, 列为编氓”。从此, 象雄地区被纳入吐蕃王朝的疆域之内, 其后又在象雄地区派驻官员进行统治, “及至牛年 (653年) , 以布金赞、玛穷任象雄部之岸本”。10吐蕃完成统一后设置了五翼 (ru) , 象雄故地不在地方行政建置的五翼之中, 而是按照军事管制的方式设置了十个千户所 (东岱, sdong s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