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藏族人口与西宁番族考
《青海藏族人口更全面、更可靠地回归中央政府》的文件记录,始于清朝雍正三年,即蒙古亲王罗布藏丹金的反清事件被镇压后,青海藏族完全融入清政府的直接管理时代。然而,当时青海藏族居地辽阔,归辖不一,族口之载,零乱错讹。鉴于今日研史修志者不便利用,故撰文考察,以明详实。
一、 身份标志的民族分布
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藏族,在雍正三年被分别划定在四大地块内,历史文献称之为“西宁番族”、“河南番族”、“塞外贡马番族”和“郭罗克番族”。
“西宁番族”,指当时居住在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境内的藏族,地当黄河以北、大通河中下游以南、日月山以东的地方。这里是青海最早被开发的一块土地,曾经有过辉煌的新石器农业文明奠定了该地优于其它三区的社会经济基础。西汉时,汉武帝向西拓边移民,国家郡县体制首先在这块土地上扎根。从此,河湟地区的脉膊始终和祖国内地同频跳动,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又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与中原地区尤其是陇右地区治乱与共。“西宁番族”就是生于此地、繁衍于此地的土著民族之一。到清初,他们已由明初所称的“湟中十三族”、明中叶所称的“湟中二十五族”、明末所称的“湟中三十九族”,发展为大小7 9族了。其中,西宁县有上各密族、下各密族、申中族等1 3族;大通卫属六族;碾伯县属6 0族;此外还有九个“土长”所属若于零星村寨。这些以“族”记载的部落,大多已由明代的“中马番族”转变为清王朝的“纳粮番民”。
“河南番族”,即被划定在黄河以南及河曲一带居住的藏族,地当今循化、同仁、尖扎、贵德等地。该地为青海历史上较早开发地区,是青海又一块农业基地。这里古为西羌地,汉晋时逐步设置边县,后为吐谷浑政权据为立国之基业。吐蕃兴起,灭吐谷浑,该地为唐蕃分辖。宋代属陕西秦凤路,元代属陕西省中书省,明代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河州卫,清初遥隶于河州同知。“河南番族”一部分为当地土著;一部分是在明代后期为入据青海的蒙古贵族所迫,由环湖地区迁徙而来的,清雍正时依“土断”原则,安置于黄河南居住。当时划界编籍,为循化厅所属的藏族有北乡二族,起台沟五寨,边都沟七寨,下龙布六寨,上龙布十八寨,合儿五寨,阿巴喇八寨,南番二十一寨。为贵德厅所辖藏族计有8 1族。“河南番族”的经济生活,或农或牧,农者定居,牧者插帐。
“塞外贡马番族”,即雍正时的巴彦南称等四十族,居地范围大略相当于今玉树地区。该地古为西羌地,隋朝前后为苏毗女国属地,唐代为吐蕃政权的孙波茹,宋代为黎州属下的昂欠王治地,元朝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代各部受陕西边卫兼辖,明末清初为青海和硕特蒙古统治,平定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归西宁办事大臣直接管辖。巴彦南称四十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业。清雍正朝定马赋折银,以每户八分为定数。
“郭罗克番族”即今果洛地区之藏族。因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较其它地区落后。该地原为党项羌居地,后来一度从属吐谷浑。吐蕃崛起,向东扩张,一部分党项羌东迁,留居者为吐蕃兼并。五代、宋朝时期守险自保。元朝受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节制。明代为朵甘思行都司所属。明末清初,名义上为固始汗后代封地。清康熙六十年,四川提督岳钟琪率军征服其地,封授土千百户,隶属四川松潘镇漳腊营。郭罗克地“北界青海蒙古,东界上中下三阿坝,东南界色达,南界甘孜,西界石渠县,其治分上、中、下俄罗克”。郭罗克地区民族单一,三土司所辖藏族共计5 6寨,“住高石碉房,不好耕种,专务打牲,亦有游牧”。该地藏族“向无认纳税粮”。但自清雍正元年始,每年征马价银,“交漳腊营备补倒毙马价”。对郭罗克地区贡赋的征收,标志着清廷统治权在该地的确立。
二、 根据人类人口测量
1、 引领畜牧业发展,减损专业人数
农业人数,即“纳粮番民”人口。据《西宁府新志》卷十六《田赋·户口》:“西宁、碾伯、大通同载。国朝雍正三年,新归投诚纳粮番民二万二百七户,男妇子女八万六千一百六十六名口”。平均每户约4.3人。
牧业人数,可从贡马数字中推算出来。雍正三年规定每百户纳马一匹,折银十两,不及百户,每户折银一钱。不久,又将马价银减少二两,每百户贡马一匹,折银八两,不足百户者递算,每户征银八分。《西宁府新志》卷十六《田赋·附大通卫番贡》记载大通卫属六个藏族部落“贡马二十四匹,每匹折贡银八两,共折起运银一百九十二两”。按所定每户折纳贡马银八分计,应为2 4 0 0户,每户以四口计,合9 6 0 0人。
2、 身份、人口分布
“河南番族”在雍正初归属两处,称呼有别,实施政策也不尽相同。
贵德厅属藏族归西宁府管辖,清代文献以“熟番”、“生番”、“野番”区分之。前者一般指从事农业的藏族,后两种一般指从事畜牧业的藏族,即所谓“插帐番民”。在这里,藏族农民按地段纳粮,“田赋视齐民”。
循化厅属藏民,归河州同知遥辖,一般称从事农业的藏族为“土房番族”,从事牧业的为“帐房番族”。在这里,藏族是按户交纳赋税的,而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