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原乡到异地槟榔礁华人信仰文化的演变
一、 祭祀神剑—前引:同在一片土地,各自开花结果
英国殖民地在1786年通过了槟城。岛上许多中国神是随着中国祖先向南贸易和土地开发的。他们在当地接受了一座寺庙的崇拜。在华人又称之为“槟城”的这个岛屿海港都市,至今庙宇林立,其中不少庙宇留下了捐献名单密密麻麻的清代碑铭。这其中大部份捐献者的生平来历虽然已经难以考证,但留给后世的残碑破瓦,却是无声的诉说着中华各籍贯先民的筚路蓝缕。
先民到了陌生的土地上会群起奉祀家乡的神明,是源于亲近与维续原乡信仰文化的主观心灵要求,也是象征文化迁移异地的客观现象;它既能消减异乡和原乡的差别,也能消减本身对故国文化的心灵距离。当奉祀转为奉祀一位神明的庙宇建立起来,它是从视觉上、活动上以及组织上统合出人们对神明的印象,实际上也是通过信仰文化的领域传承了内涵的文化因素、社会意识以及传统价值。故此,祭祀神明可以视为一种在异乡开拓的过程中落实传统文化的形式。祭祀方式、祭祀群体的势力范围以至祭祀组织的形式,其实都在在的表述着信仰群体的社会实力以及集体意愿。
槟榔屿华人信仰从1786年开港之初演变到今天,源自中国的诸神信仰依旧是香火旺盛,华人信仰通过大大小小庙祀和家祀的形式分布全岛,兼且丰富了当地多彩多元的地方民俗。这样的现象,若仅仅是以普遍的说辞去解释地方上的普遍现象,认为这是由于中华信仰文化源远流长以及拥有落地生根的生命力,显然着力不足。诸神信仰文化从原乡到异地的演变虽然是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但诸种信仰在原乡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新土地上的境遇也有差别,各自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变脉络。当原乡的神圣信仰到了域外去落地开花,它在异地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演变出来的地方特点,也许更能反映其信仰群在异地遭遇到的诸般历史变迁。
对于槟榔屿华人社会的开漳圣王信仰,亦当如是观之。
二、 “国姓爷”的历史由来
迄今为止,闽南语依然是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主要使用的方言。可是,尽管槟城人自称自己说的是“福建话”,人们常会发现槟城人说的“福建话”和其他地区有许多差别。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槟榔屿流行的福建话本是源自漳州海澄三都一带的方言,又经历了漳州人下南洋以来一直到槟榔屿开埠以后的长期持续演变。陈荆和、陈育崧合编的《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曾经在绪论中提到:“槟城的原始中国移民,以三都地区迁来的占绝对多数,槟城人说的是三都腔的厦语;习俗、风尚,迷信、媚神,厚葬、丰奁,赘婿、养子,都从三都搬过来的,且有青出于蓝之概”。这样一个“青出于蓝”的历程,不必要更胜于蓝,各地的演变其实都是反射出语言和文化传播到他乡的生命力,因此才有能力因应各地的具体时空变迁完成落地生根与互相辉映。
源自漳州、本土丰富色彩的槟城“福建话”流传演变到了今天,相应于当地源自漳州等地的民间文化,已经形成具体在地风味的语言景观。它不论在用词或者发音都长期受到当地外族语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结果它还是很接近漳语,甚至保留下来一些古老的词汇和发音,却也不再是纯粹的漳州语言。从过去演变到现在,很多马来语里头流行的词汇其实源自古老漳州,早期槟城人还曾经通称混合了马来话的漳州语为“番边话”。
槟城人的“福建话”以至风俗习惯,证明了明、清两代漳州沿海人民长期冒险下南洋,势必会将自己的母语文化演变成为南洋地方乡土特征。当地未必尽是漳州人的后裔,但是这种语言却为地方上各方言群以至其他族群所通用。这亦即说,当地通用的闽语,正如当地许多从漳州本源演变而成的南洋民俗,是带有公众性质的意义。它之存在于海外,也反映了漳州文化下南洋的部分历史。
早在明代,中外史书已经记录过漳州海商最早从月港出洋做生意,以及记载过一些漳州人为了政治灾难等等原因长期聚居海外。由于封建王朝视人民私自对外通商为大逆不道,其中也发生过不少悲剧:成化七年(1471)十月,“福建龙溪民丘弘敏与其党泛海通蕃”,官方以丘弘敏等人在满刺加及各国贸易冒充朝使,将之捕杀;同书卷也记载同县人康启道等26人通番。但是,官府的压力还是阻止不了漳州先民的络绎南下。葡萄牙人Emanuel Godinho De Eredia在1613年写成的《麻六甲志记》即提到,马六甲河南岸的中国村,入口就叫“漳州门”。
荷兰人自1641年起占领马六甲,到了闽南人尊称“国姓爷”的郑成功在1661年赶走荷殖而入主台湾,马六甲华人也受到政局影响。身处东南亚荷兰势力范围的华人即使坚持蓄发明装,也只能拿荷兰通行证,不能与郑部有任何来往;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67年更训令巡逻舰队严防“国姓爷”华人,遇到华人船必须劝诱他们往马六甲,抵抗者格杀勿论。这时的海外华人可谓化外之民,但这阶段实际上也明显是汉族文化衣冠南传的时代。
荷兰驻麻六甲总督蒲脱1678年记载了整个地区局势的具体情况,其中有几处提及华人,包括提到当时长居马六甲的华人共426人,其中成年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