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昆仑库木库木库盆地渐新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渐新上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古气候演变.docxVIP

新疆东昆仑库木库木库盆地渐新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渐新上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古气候演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疆东昆仑库木库木库盆地渐新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渐新上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古气候演变 1 红石梁组上段钙质胶结复岩岩石学特征 新疆东昆仑库木齐盆地位于新疆若加县东南部青藏高原的北缘。它与那拉格河和阿尔加河之间有一个构造。地理记录:东8891,间。盆地呈菱形,东西长约250 km,南北宽约70 km,呈东西向展布,面积约17500 km2。 库木库里盆地古近—新近系可划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分为渐新统石马沟组、中新统石壁梁组和上新统红石梁组(图1)。 石马沟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杂色块—厚层钙质胶结复成分中细砾岩、含砾状砂岩夹砂岩,厚1780m;上段下部为浅紫红色中—厚层中—细粒钙质岩屑砂岩、棕红色薄—中层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色砾粗砂岩及细砾岩,厚589m;上部为浅棕红色中—厚层钙质粉砂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细砂岩,上部含介形类化石Eucypris paraserrata(近锯形真星介),E.mutilis(多边真星介)等,厚388m。沉积相从下段的冲洪积扇到上部的三角洲相,其时代对比为渐新世。 石壁梁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岩性为褐红色、灰绿色中层状粉砂岩、钙质长石粉砂岩、钙质粉砂质砾岩,含植物化石,地层厚度1793 m;上段主要岩性为紫红色中层状钙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局部夹薄层石膏,厚度2329 m。形成环境为湖泊—三角洲相,时代对比为中新世。 红石梁组下段为灰色、灰白色块状石膏及薄层石盐,灰色厚层状钙质粉砂岩、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灰色薄层泥灰岩、灰白色薄层石膏,该段以含石膏、石盐为特征;红石梁组上段以灰色—砖红色薄—厚层粗—细粒钙质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粗砂岩,含介形虫Candoniella aucta(秀丽小玻璃介),Ilyocypris kitons(奇台土星介),腹足类Corbicula largillieri(湖兰蚬),Gyraulus coretus(肥大小旋螺)。红石梁组地层厚2087 m,属浅湖—三角洲相环境,时代为上新世。 2 混悬液组合带和库木说 库木库里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湖相沉积中孢粉化石比较丰富,主要有裸子植物(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Anglospermae)的花粉,偶见蕨类植物(Pteridophyta)孢子。孢粉以旱生植物孢粉为主,松科具气囊花粉较为发达,禾本科植物花粉和阔叶树花粉也有一定含量。通过详细研究,库木库里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可以划分7个孢粉组合带,详述如后。由于孢粉种类较多,故将各种归并为属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2.1 植物花粉组合模式 产于石马沟组下段,分布于大黑山、花条山、白土滩等地,花粉百分含量如下: 裸子植物2.6~14.3 Pinus(松粉属)2.0~14.3;Picea(云杉粉属) 0~2.4;Ephedra(麻黄粉属)0~0.6 被子植物85.7~97.4 Ulmus(榆粉属) 0~0.6;Caryophyll(石竹粉属)0~36.4;Tamarix(柽柳粉属)0~0.6;Solanaceae(茄粉属)0~0.6;Gramineae(禾本粉属)0~1.6;Leguminosae(豆粉属)0~2.0;Tubu(管花菊粉属)9.0~27.3;Artemisia(蒿粉属)3.9~10.4;Chenopod(藜粉属)18.2~81.9;Nitraria(白刺粉属) 0~7.1 孢粉组合面貌: (1)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裸子植物花粉次之,无菌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孢粉出现。 (2)被子植物花粉中,以藜粉属(18.2~81.9)×10-2为主,次为管花菊粉属(9.0~27.3)×10-2、石竹粉属(0~36.4)×10-2、蒿粉属(3.9~10.4)×10-2等,有少量豆科、禾木科、茄科植物花粉,偶见少量榆粉属的阔叶植物花粉。 (3)裸子植物花粉比较单调,以松粉属(2.0~14.3)×10-2为主,有少量云杉粉属、麻黄粉属花粉。 (4)各类孢粉统计特征是草本植物花粉占(85.0~97.0)×10-2,其中藜科、菊科、石竹科、麻黄科等旱生植物花粉占(85.7~92.9)×10-2;木本植物花粉仅占(3.0~15.0)×10-2,其中针叶植物花粉占(1.9~14.3)×10-2,阔叶植物花粉小于0.7×10-2。 2.2 植物花粉组合特征 产于石马沟组上段,分布于大黑山、花条山、白土滩等地,花粉百分含量如下: 裸子植物4.0~37.7 Pinus(松粉属) 0~22.7;Picea(云杉粉属)0~13.4;Abies(冷杉粉属) 0.4~4.0;Cedrus(雪松粉属) 0~1.4;Tsuga(铁杉粉属)0~0.8 被子植物62.3~96.0 Betula(桦粉属)0~4.0;Caryophyll(石竹粉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