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乳腺癌病因病机辨治思路探析
乳腺癌是女性肿瘤的第一位,占全身肿瘤的7.10%。近20年来,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据2007年统计, 京沪两地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分别达到4.5/万和5.49/万, 已接近西方乳腺癌高发国家的水平。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已有深入的认识。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对乳腺癌的防治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从病名、形态、症状的描述, 到对本病病因病机的阐述, 以及对疾病的治疗调养等方面均有丰富的文献记录。本文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开阔的辨治思路。
1 《感官评定》将乳岩作内容明确了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在东晋时代就有记载, 至元明清各代又有进一步的发挥。常用病名除了“乳岩”之外, 尚有“乳石痈”、“奶岩”、“石榴翻花发”、“石奶”等命名。
古代医书中对乳岩的症状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 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 或如鳖棋子, 不赤不痛, 积之岁月, 渐大如巉岩, 崩破如熟, 或内溃深洞, 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 气血亏损, 名曰乳岩。”
元代以后, 对乳岩的文献记载逐渐丰富, 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治则方药也有充分的认识。如明·《外科正宗》中的描写为:“经络痞涩, 聚结成核;初如豆大, 渐如棋子, 半年一年……日后肿如堆栗, 或如覆碗, 色紫气秽, 渐渐溃烂, 深者如岩穴, 凸者若泛莲, 疼痛达心, 出血则臭。”陈实功曾指出预后, “其时五脏俱衰, 四大不救, 名曰乳岩, 凡犯此者, 百人必百死。”将乳岩的发病过程描述得非常生动, 符合现代对乳腺癌发病规律的研究。
明清时代疡医专著丰富, 并有更全面的认识, 但多数医书的记载相互参考引用, 描述大同小异。
对乳房结节的性质、预后和鉴别, 医家也多有论述, 如《外科启玄》中对乳核、乳疳、乳岩等分别作了描述。清《外科证治秘要》中指出:“乳痰即乳岩之根也。”指出乳岩初起与乳痰、乳廦大略相同, 失治误治渐成绝症。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乳劳、乳中结核、乳岩等分别作了详细的描述, 对乳岩的症状、转移及预后的认识较为详尽准确, 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指出“坚硬岩形引腋胸……即成败证药不灵”, 说明认识到乳岩晚期可转移至胸壁和腋下。
对特殊类型的乳癌也有所记载。《外台秘要》中有“乳痈大肿坚硬, 赤紫色, 衣不得近, 痛不可忍”的描述, 与炎性乳癌或乳痈近似。《证治准绳》中援引《集验》论曰:“凡妇人女子, 乳头生小浅热疮, 搔之黄汁出, 浸淫为长, 百种疗不瘥者, 动经年月, 名为妒乳病。”与现代对乳头湿疹样癌又称Paget氏病的认识相吻合。
虽然男性乳腺癌较为罕见, 在乳腺癌中只占1%左右, 古代医家对此已有一定认识。《证治准绳》中提及:“夫男子患乳岩者少矣, 其起又甚微渺, 而三为盲医所误。”《马培之外科医案》中曰:“乳岩、乳核, 男女皆有之, 惟妇人更多。”
建国以后,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普及, 对乳腺癌的认识以现代诊断标准为依据, 重视病理诊断, 医书记载多与现代医学同步。
2 说的辨证分析
中医学对乳岩病机的认识多从整体出发, 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分析。最大的共性是强调情志因素的重要性, 认为多数乳岩患者具有情志抑郁或刺激史, 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气与痰结、经络不通, 是乳岩的主要病机之一。
2.1 岩屑病与肠道经络的关系
2.1.1 气气消阻,油气消阻
众多医家认为, 本病发病的关键是情志不遂, 肝郁脾虚。朱震亨强调“若不得于夫, 不得于舅姑, 忧怒郁闷, 朝夕积累, 脾气消阻, 肝气横逆, 遂成隐核”;冯兆张则指出:“此乃七情所伤, 肝经血气枯槁之证。”清·竹林寺僧人也认为, “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 气血亏损。”
傅山《青囊秘诀》对病因病机的论述则更为详尽:“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失于调理, 忿怒所酿, 忧郁所积, 浓味酿成, 以致厥阴之气不行, 阳明之血腾沸。”
2.1.2 乳岩的肝虚血燥为肝之证
古有乳岩发病“女损肝胃, 男损肝肾”之说。陈实功认为, 男子乳岩因“怒火、房欲过度, 以此肝虚血燥, 肾虚精怯, 血脉不得上行, 肝经无以荣养”。李梴曰:“肝虚血燥, 肾虚精怯, 不得上行, 痰瘀凝滞, 亦能结核。”
2.2 岩脉疾病与气、血、阴阳的关系
2.2.1 阴阴消血之病
窦汉卿认为, 寒客乳络致恶血不泻, 提出“阴极阳衰”的病因学说, 强调早期诊治思想, 女子“此毒乃阴极阳衰, 奈虚阳积而与, 血无阳安能散, 故此血渗于心经而生此疾也。”清·林珮琴《类治证裁》云:“乳岩结核色白, 属阴, 类由凝痰, 男妇皆有, 惟孀孤为多, 一溃难治。”王维德则强调气火郁结、凝于乳络, 认为“乳岩乃心肝二经, 气火郁结, 七情内伤之病……不可照阴疽例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