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经学研究应以文献学为基础.docxVIP

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经学研究应以文献学为基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结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经学研究应以文献学为基础 在2000多年的学术史上,经典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圣经》在古代的书籍分类中排名第二,这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古代经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难免会对儒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种种曲解。我们今天从哲学、史学、文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对经学重新进行审视, 势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文献学为基础方能奏效。今试以《关雎》为例, 略作说明。 首先说一说主题, 我们认为《关雎》不过是首情歌, 但是为了进行封建说教, 《毛诗序》却解释道:“《关雎》,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风, 风也, 教也。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正是从诗的教化作用出发, 人们对《关雎》的思想内容作了种种歪曲。有认为其为美诗者, 如毛《传》云:“关关, 和声也。雎鸠, 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 无不和谐, 又不淫其色, 慎固幽深, 若关雎之有别焉, 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 父子亲则君臣敬, 君臣敬则朝廷正, 朝廷正则王化成。”有以为其为刺诗者, 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周道缺, 诗本之衽席, 《关雎》作。”晋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三亦云:“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 一朝晏起, 夫人不鸣璜, 宫门不击柝, 《关雎》之人见机而作。” 无论美诗, 还是刺诗, 都是从《关雎》一诗的教化作用出发形成的观点。其实人们早就觉得这种说法矛盾重重, 不能自圆其说。如欧阳修《诗本义》卷一怀疑道:“《关雎》本谓文王、太姒, 而终篇无一语及之, 此岂近於人情, 古之人简质不如是之迂也。”元代的马端临对教化说也深表怀疑, 他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首表达情欲的诗: 十五国风为诗百五十有七篇, 而其为妇人而作者, 男女相悦之辞几及其半, 虽以二南之诗如《关雎》、《桃夭》诸篇为正风之首, 然其反复咏叹者不过情欲燕私之事耳。汉儒尝以《关雎》为刺诗矣, 此皆昧於“无邪”之训而以辞害意之过也。 清人崔述《读风偶识》卷一也指出:“细玩此篇, 乃君子自求良配, 而他人代写其哀乐之情耳。” 郑樵的《通志·昆虫草木略·序》还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雎鸠不过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 根本不是什么“挚鸟而有别者”, 他指出: 不识雎鸠, 则安知河洲之趣与关雎之声乎?凡雁鹜之类其喙褊者, 则其声关关。其喙锐者, 则其声骘骘, 此天籁也。关雎之喙似凫雁, 故其声如是, 又得水边之趣也。 用捕鱼来比喻追求异性是非常普遍的。闻一多《说鱼》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指出:“正如鱼是匹偶的隐语, 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此在先秦也不乏其例, 如《管子·小问》篇说过一个故事:“公使我求宁戚, 宁戚应我曰‘浩浩乎’, 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 育育者鱼, 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此诗通篇写的都是找对象没有找到的感受, 以“关关雎鸠”起兴也是为了比喻找对象, 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深刻的寓意了。 其次谈一谈这首诗的作者, 我们认为《关雎》起初是民歌, 后来被乐师们收集并加工过。但是, 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认为这首诗并非采自民间, 朱东润还特地写过一篇《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特别提到:“即以《关雎》、《葛覃》论之, 谓《关雎》为言男女之事者是矣, 然君子、淑女, 何尝为民间之通称?琴瑟钟鼓, 何尝为民间之乐器?在今日文化日进, 器用日备之时代, 此种情态, 且不可期之于胼手胝足之民间, 何况在三千年前生事方绌之时代?”这一观点似乎为一些学者所普遍接受, 如魏炯若《读风知新记》说:“《关雎》诗里有琴瑟中鼓, 诗为贵族而作, 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如何分析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关雎》一诗是经过乐师们加工过的民歌, 他们加工的目的当然是为统治阶级上层人士服务的。因此乐师们在对歌词进行加工时不能不反映贵族们所熟悉的生活, 运用贵族们所熟悉的语言。应当说这首诗的基本素材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诗的前十二句, 写水鸟在河中的小岛上叫着, 写一位姑娘在采荇菜, 写一位小伙子见了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以致朝思暮想, 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反映的基本上是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 使用的也基本是群众语言。后八句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恰恰是乐师们为了迎合贵族的需要, 在原有歌词的基础上加上去的, 考虑到演唱的场合与观众的身份, 于是将采荇菜的姑娘称作“淑女”, 将害单相思病的小伙子称作“君子”, 从而使这首诗歌打上了贵族阶级的烙印。 古有采诗制度, 如《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 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 献之大师, 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显然, 文中的“比其音律”, 说明大师对收集上来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