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模型研究.docxVIP

不锈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模型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锈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模型研究 由于其强度和连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热性、可遵循性和表面质量的提高,冷带钢的产量越来越高。随着需求的增加,冷带钢的表面质量得到了很高的关注。表面粗糙度的控制是不锈带钢生产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带钢压裂后变形行为和涂料后外观的外观,而且还改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因此,如何建立高精度的冷带钢表面粗糙度模型,有效控制冷带钢的表面粗糙度,已成为当前冷连续压延工艺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冷轧不锈钢表面微缺陷的研究,从机理上解释了表面粗糙度对轧后带钢表面质量的影响.Messner等人指出带钢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结构密切相关,并给出粗糙度与显微结构的定量关系.实践表明,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主要是轧辊粗糙度的函数,同时依赖于轧制过程中压下量的选择以及乳化液工艺参数.Ma和Nagase等人对冷轧过程中轧辊表面压印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轧制参数特别是润滑状态的影响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利用实测数据,对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建模展开了初步研究,给出了一些简单的表面粗糙度回归模型.由于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不锈钢冷轧过程的表面粗糙度数学建模理论不够完善,至今尚没有一种广泛适用于工业实践的不锈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模型.为此,本文进行了冷轧润滑实验,对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冷轧过程带钢表面粗糙度展开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成品板面粗糙度模型,为实现不锈钢冷连轧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和表面质量控制提供指导. 1 实验参数的确定 实验材料是经过热轧、罩式炉退火、连续酸洗工序处理的SUS430铁素体不锈钢板带材.SUS430母材规格为(2.80~5.90 mm)×1 250 mm,轧制总变形率为78.6%~89.5%.实验使用润滑液是由斯图尔特化学公司提供的轧制油和93%~97%去离子水配制而成的乳化液,乳化液浓度和温度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相应的配制和调整.轧制实验各道次后取带钢试样,利用TR300台式粗糙度仪测量带钢表面粗糙度值,并利用TR200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轧辊表面粗糙度值,乳化液温度通过MXM1310数字式温度计获取.为了便于阐述下文的理论推导,表1给出了相应的实验参数符号. 第1组实验数据:准备带钢试样2n个,试样来料厚度均为hε,材料变形抗力均为σε,轧制乳化液工艺条件均为ωε,tε,而总压下率不同,分别为ε1,ε2,…,εn,每个εi对应两个试样,对这两个试样分别选用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值的工作辊系进行轧制,对应得到两个不同的末机架入口带钢表面粗糙度值和末机架轧辊表面粗糙度值,分别记为Rse11,Rse12,…,Rse1n,Rse21,Rse22,…,Rse2n,Rr511,Rr512,…,Rr51n,Rr521,Rr522,…,Rr52n.相应地,可以测量得到2n个成品带钢表面粗糙度值,记为Rs11,Rs12,…,Rs1n,Rs21,Rs22,…,Rs2n.遵循单一变量规则,采用相似的实验方案可分别得到第2~5组实验数据. 2 数学模型 2.1 第i操作 根据实验得到轧辊表面粗糙度的实测数据,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回归,给出了不锈钢板带冷连轧过程中的轧辊粗糙度衰减模型: Rri=Li(wi)=αi1+αi2·exp(αi3·wi+αi4). (1) 式中:Rri为第i机架轧辊表面粗糙度,μm;wi为第i机架轧辊对应的轧制带钢吨位,t;αi1,αi2,αi3,αi4为第i机架轧辊表面粗糙度衰减模型的拟合系数.以国内某1 750 mm冷连轧机组为例,各机架的轧辊粗糙度随轧制带钢吨位变化的衰减函数为 Rr1=0.52+0.529?exp(-0.0108?w1),Rr2=0.958+0.114?exp(-0.0029?w2-0.0692),Rr3=0.589+0.317?exp(-0.0034?w3),Rr4=0.309+0.157?exp(-0.0075?w4),Rr5=0.203+0.193?exp(-0.015?w5-0.0264).}(2) 2.2 表面粗糙度 不锈钢冷连轧机组上游各机架的压下率都比较大,可以达到25%~31%,此时工作辊表面的特征几乎完全传递到了带钢的表面,也就是说,冷连轧机上游机架出口带材表面粗糙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工作辊表面粗糙度.这样,结合式(1),得出冷连轧不锈带钢进入第5机架前的表面粗糙度的近似模型为 式中βi为模型拟合系数.联合式(2)得到 2.3 带钢来料粗糙度的实验 不锈钢冷连轧成品带钢表面粗糙度是由上游机架带钢表面粗糙度的遗传作用和末机架轧辊粗糙度的传递作用二者叠加的效果,可以表示为 Rs=Khg·Rse+Rsad. (5) 式中:Rs为成品带钢表面粗糙度,μm;Khg为上游机架带钢表面粗糙度的遗传因子;Rse为末机架入口处带钢表面粗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