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琴家族第一乐章的音乐及音乐演变.docxVIP

论提琴家族第一乐章的音乐及音乐演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提琴家族第一乐章的音乐及音乐演变 在意大利维查利的维查利斯托罗夫学校(victororo),有一幅名叫巴拉里的意大利画家戈蒂埃(gorgenzofereri)曾在北方发生过1506年的油画。画的名字叫“La Madonna Degliaranci”。画中可见到形似高音维奥尔琴 (Viola da braccio 小提琴的前身) 的乐器在被一位女性放在肩头演奏。这幅画诞生于1529年至1530年间, 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的一幅此种乐器的肖像画。 无独有偶, 在费拉里的另一幅作品中 —萨洛诺教堂 (Saronno Cathedral) 的一幅壁画中, 人们不但看到了这种高音乐器, 同时出现的还有中音和低音乐器。正如壁画上所描绘的, 这种乐器家族里的低音乐器有三根琴弦, 而且并不像高音乐器那样放在肩头演奏, 而是置于胸前放在两膝间演奏的。至今, 这幅创作于1535年的壁画仍被公认为是最早的记录完整提琴家族的艺术品。由于这幅教堂壁画与之前的那幅单独记录高音维奥尔琴的油画的创作时间相近, 可以推断, 维奥尔琴家族中低音乐器的出现距离他们的兄长——高音乐器并不遥远。 这类被描绘在画布上或建筑上的乐器可以被今天的我们当作是一种在乐器学中考证史实的证据。这对我们确定提琴家族的产生时间, 尤其是家族中低音乐器的外形与演奏方式的演变提供了最直观的参考信息。通过它们, 我们对此种低音乐器有了以下一些概念: 从外形上看, 这种低音乐器与家族中的其他高音和中音乐器相近, 只是体积要大一些;它们都有着突起的边缘;较窄的指板 (相对于Gamba琴, 一种设置有“品格”的低音维奥尔琴而言) ;琴头的形状为螺旋状;面板是否像今天那样有一个拱起的弧度并不能清楚的判断;或者因为时间久远的原因, 弦的数量已无从辨认了, 但是我们从琴头的三个弦轴可以判断, 它是一个只使用三根弦的乐器 (其它高音和中音乐器亦是如此) 。 阿格里克拉 (Martin Agricola 1486-1556) 在他的最后一版的《Musica》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四根弦的低音乐器, 定弦方式为 F-G-d-a。他把这种乐器称为“Polischen geigen”, 即波兰 (小) 提琴。从那时起, 这种低音弦乐器的定弦方式除低音弦F在今天看来比较不同寻常外, 其他的三根弦的五度定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提琴家族的确凿信息还可以在意大利音乐家兰弗兰科 (Giovanni maria Lanfranco) 的一本叫做《Scintille di musica》 (1533年出版) 的著作中找到。兰弗兰科介绍了一种三根弦, 以五度定弦的, 叫做“Violetta da braccio senza tasti”的乐器, 至此, 是da braccio这个后缀词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应用并被记录了下来。 Silvestro Ganessi (1492-1550) , 意大利作曲家、Gamba演奏家。有史料记载, 它曾公开演奏过一把没有“品格”的三根弦的乐器, 他演奏的这件乐器的定弦方式为F-c-g。第一位使用4根弦的低音乐器的音乐家是前面提到的意大利人兰弗兰科。他当时是以B1-F-c-g的方式定弦的。在意大利, 定弦方式由从前的B1-F-c-g到新的C-G-d-a的转变是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的。而后, C-G-d-a这种定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德国, C-G-d-a这种定弦方式的出现则要早得多, 大约16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早在1532年, 盖尔勒 (Hans Gerle 1498-1570) 在他的《Musico Teusch》中就已经对低音弦乐器的这种定弦方式有所记载了。 而在法国和英国则正好相反, 低音弦B1一直被沿用到18世纪初期。 五弦与六弦大提琴: 为了在不换把位的情况下能够更方便的演奏高音, 提琴家族中曾出现过五根弦的大提琴。这种大提琴比常见的四弦大提琴多出了一根高音的d1 (或e1) 弦。当时甚至一度出现过实验性的六弦大提琴。五弦大提琴直到18世纪初叶在欧洲仍可见到其身影。 在 马特森 (Johann Matheson) 所著的《Neu eroeffenten Orchestre》 (德国汉堡 1713年出版) 中写道“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大提琴, 名曰“die Basa Viola”和“Viola di Spala”, 它拥有5或6根琴弦。使用它, 用同样的工作量, 可以达到在其他乐器 (指四弦大提琴) 上左手上下翻飞不停换把所不能及的演奏效果……”。 这种五弦和六弦大提琴的改造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这两种乐器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德国, 我们可以在大提琴家、教育家多皂尔 (Justus Johann Friedrich Dotzauer) 所编著的《大提琴教程》 (美因茨 1832年出版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