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针灸医籍选读《针灸资生经》医案.docxVIP

本科针灸医籍选读《针灸资生经》医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针灸资生经》医案 《针灸资生经》是宋·王执中所著,其推崇《黄帝内经》《难经》,重视临床实践。全书记载了200余种病症的针、灸、药治疗,并附验案80余例,特别是将针灸验案与理论研究相互印证,诊疗施治独具特色,重视按压取穴与灸法运用。这些医案对后世医家掌握针灸治疗规律,深入开展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现节选心痹、喘证、带下3个医案。 【原文】 予舊患心痹 [1] ,發則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燒令通紅,取出投米醋中,漉出,以紙三二重裹之,置疼處,稍止,冷即再易。耆 [2] 舊所傳也。後閱《千金方》有云:凡心腹冷痛,熬鹽一半熨,或熬蠶沙、燒塼石、蒸熨,取其裏溫煖止,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蓋出《千金方》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 [3] 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載王思和論心忪 [4] ,非心忪也。胃之大絡,名曰建里 [5] ,絡胸鬲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更須臾發一陣熱,是其證也。審若是,又當灸建里矣。但不若中管爲要穴云。 【注释】 [1]心痹:出《素问·痹论》等篇。症见胸中窒闷、心痛、心悸、突发气喘等。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2]耆:指60岁以上的老人。 [3]中管:即中脘穴。 [4]心忪:即怔忡。《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 [5]胃之大络,名曰建里:建里应为虚里。《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按语】 本案采用热敷和艾灸等外治法治疗心痹。《诸病源候论·心痹候》云:“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谓之心痹。”心痹以心阳不足、寒凝心脉、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症状表现以剧烈心痛为主,而非怔忡表现为心悸、心慌。 王氏依据“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提出心痹的治疗可用烧热的瓦片“置疼处”,或用盐等物品加热蒸熨,也可“急灸中管数壮”,艾灸中脘或建里以健脾化痰止痛。尤应注意的是,治疗后如“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则病随灸愈。其治疗方法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古代也常“心腹痛”并称,临床注意鉴别。 【原文】 有貴人久患喘,夜臥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夾背心。予知是膏肓病 [1] 也,令灸膏肓 [2] 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爲梗。令細锉厚朴七八錢重,以薑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過數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當灸肺俞。凡有喘與哮者,爲按肺俞無不痠疼。皆爲繆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繆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淺深也。舍弟登山,爲雨所搏,一夕氣悶,幾不救,見昆季 [3] 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爲刺百會,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錐刺。以火鍼微刺之即愈。因此與人治哮喘,只繆肺俞,不繆他穴。惟按肺俞不疼痠者,然後點其他穴云。 【注释】 [1]膏肓病:此处指病位而言。膏肓,位于心之下,膈之上(《肘后方》),非指病情危重难治之“病入膏肓”。 [2]膏肓:膏肓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3]昆季:兄弟。长者为昆,为兄;幼者为季,为弟。 【按语】 本案以治疗喘证为例体现“同病异治”,不仅虚证、实证治法不同,同为实证的不同疾病阶段,亦采用针灸、中药等不同治疗手段,体现了“同病异治”的中医治疗特色。同时,着重阐述了特定穴肺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用。 喘证有外感或内伤、实喘或虚喘之不同。虚喘者,病程延绵,久病及阳,治疗灸膏肓穴,补其虚以治其本,滋补肺肾,补虚培元,以治“夏月亦衣夹背心”。实喘暴喘者,多为痰邪所致,用理气化痰之药通气机以平喘。外感喘证“为雨所搏”者,因感受寒湿而气喘胸闷、神志恍惚,先“刺百会不效”,后“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说明此为寒湿犯肺,肺气不利,故采用火针微刺肺俞以散寒除湿。 喘证其病在肺,而肺俞为肺之经气灌注之处。《千金要方》云:“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治疗喘证,按肺俞酸痛者,只取肺俞,不取他穴,实为临床效验。且同是选取肺俞,不同病情采用不同针法,功效各异,可谓“同穴异治”。 【原文】 有來覓赤白帶藥者,予並以鎮靈丹與之。鎮靈丹能活血溫中故也。以其神效,故書於此,但有孕不可服爾。若灸帶脉穴,尤奇於此丹也。有婦人患赤白帶,林親得予鍼灸經,初爲灸氣海穴未效。次日爲灸帶脉穴,有鬼附患身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未着,今灸着我,我今去矣,可爲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其病如失,此實事也。 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肓之病 [1] ,蓋有二鬼焉,以其虛勞甚矣,鬼得乘虛而居之。今此婦人之疾,亦有鬼者,豈其用心而虛損,故有此疾,鬼亦乘虛居之。灸既着 [2] 穴,其鬼不得不去,雖不祭之可也。自此有來覓灸者,每爲之按此穴,莫不應手痠疼,予知是正穴也。令歸灸之,無有不愈。其穴在兩脅季肋之下一寸八分,有此疾者,速宜灸之。婦人患此疾而喪生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