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耳科病证:异物入耳的诊疗
本病是因外来异物误入外耳道所致,以耳内不适、异物嵌塞感,或伴瘙痒、疼痛、耳鸣等症的外耳疾病。相当于西医所指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
[历史沿革]中医古籍有关异物入耳的记载,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有“百虫入耳”、“蜈蚣入耳”、“蚰蜒入耳”、“蚁入耳”的记载,并列方九则。此后,历代医家对异物入耳多有所述,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载有“耳中有物不可出”;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有“飞蛾入耳”;宋·赵佶《圣济总录》有“飞虫入耳”;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有“蚊子入耳”;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苍蝇入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有“蚂蝗入耳”、“蚤虱入耳”、“蛆虫入耳”等等。历代有关记载,均以动物性异物为多,治疗方法亦很丰富,有诱法(食诱、光诱、音诱)、驱杀法(滴耳法、吹耳法、熏耳法、塞耳法)、取出法(直接取出法、吸出法)等。
古代多以“百虫入耳”作为异物入耳的总称。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将此病名定为“异物入耳”。
【病因病理】
多种细小物体均可成为耳窍异物,一般可分三类。
1.动物类异物:如蚊、蝇、飞蛾、蚁、蚂蝗等,多因户外活动时偶尔飞入或露宿时爬入。
2.植物类异物:如豆类、谷物、果核等。多因小儿嬉戏时塞入;或劳动中迸入。
3.非生物类异物:如砂石、玻璃珠、铁屑等,常因不慎迸入耳道;或小儿、精神病患者自行塞入。
此外,挖耳时,木签或火柴棒断留耳内;亦有因治疗外耳道疾患时,操作疏忽,将棉花、纱条等物遗留耳内等,也是导致异物入耳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与辨证论治】
[症状]成人多有明确的异物入耳病史,但小儿多无。根据异物种类、形态、大小、部位深浅,以及耳道受损情况而出现不同症状。
1.动物类异物骚动者,可有耳道奇痒,疼痛难忍,若骚及耳膜,可能有耳鸣、眩晕。
2.植物类或非生物类异物,体积细小,耳道无损伤,可无任何症状;若异物大(或植物类异物因时间长或遇水而胀大),阻塞耳道,可有听力减退;若异物压迫耳膜,亦可出现耳鸣、眩晕。
3.若异物已损伤耳窍肌肤,以及异物压迫耳道,致脉络不通,气血阻滞,复因热毒入侵;则有耳内疼痛,甚则红肿糜烂。
[检查]耳镜检查可发现耳道异物所在部位及其种类、形态、大小,以及耳道损伤的情况。
[治疗]异物入耳以外治为主,需将其取出。若耳道损伤,热毒侵袭,出现耳道红肿疼痛者,酌情辅以内治或外用药。
1.取出异物:宜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与位置所在,采取适当的方法取出。常用的方法见下表。
2.外用药与内治:因耳道肌肤红肿,疼痛难忍,异物嵌顿取不出者,可先行外治,用黄连滴耳液等滴耳,严重者配合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方解见“喉痈”),待肿消痛减后,再行取出。
外耳道异物取出方法一览表
异物情况
取出方法
注意事项
动物类
异物
一般细小动物
先用植物油、酒、姜汁、酒精、乙醚、的卡因等滴入耳道,将其黏住,或麻醉,或淹毙,再用镊、钳取出,或冲洗法冲出
昆虫未丧失活动能力时不可贸然钳取,以免引起骚动更甚,损伤耳道或耳膜
趋光飞虫
在暗室内,以亮光贴近耳部,诱其自出
一般植物或非生物类异物
用镊子或耳钩取出,耳钩应从耳道与异物之间隙伸入异物后方,再钩出之
操作轻巧,勿损伤耳道
圆球形异物如钢珠、黄豆等
用刮匙或耳钩,顺耳道与异物之间隙伸入异物后方轻轻地向耳道口拨出
忌用镊、钳挟取,以免异物被推向深处
质轻细小异物如蚊、蚁、纸片
1.用气球打气入耳,将其吹出;
2.棉签蘸植物油或凡士林等胶黏物,探入耳道,黏住异物,徐徐拖出
细小可浮动之物,如蚁、蚊
以注射器将35~39℃温水冲入耳道(向外耳道后上壁冲注,但力不宜猛),将其洗出
1.对易泡胀之物或遇水即起化学反应之物如石灰不可用;2.耳膜穿孔者不宜用
已泡胀之物如纸团、豆类
1.夹碎取出;2.先用95%酒精滴耳,使其脱水变小后再取出
附注
1.躁动不合作患儿,可考虑全麻下取出
2.异物已取出,耳道有红肿糜烂者,按耳疖耳疮治疗
【预防护理】
1.异物取出后,保持耳道干燥与清洁,或酌情局部用药,以防外邪乘虚侵入。
2.戒除挖耳习惯,以免造成异物入耳。
【自学指导】
1.异物入耳是泛指外来物体误入耳窍而言。常见的异物一般分为三类,即动物类、植物类、非生物类。本病以小儿多见,因其喜将细小物体塞入耳内,是本病的常见原因。
2.异物入耳的临床表现,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位置深浅以及耳道损伤情况而不同。若耳内有骚动感而奇痒、疼痛难忍者,多为异物入耳所致;异物骚及或压迫耳膜者,可有耳鸣、眩晕;堵塞耳道者,则有听觉障碍;损伤耳道,甚或邪毒乘虚入侵者,可产生耳道红肿疼痛。所有这些,经用耳镜检查便可得到明确诊断。
3.异物入耳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尽早取出异物。宜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位置等情况,采用合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