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而简试论明代皇帝文书之文风.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而简试论明代皇帝文书之文风 皇帝的文件是国家文件的类型,与普通文件类似。如果它需要一个全面的理论体,以便阅读和理解,并提供基本固定的格式。但由于皇帝文书是君权的一种象征,是行使君权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既具有法律效力,又具有行政效力,是训诫臣民“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1)的手段。所以,中国古代在皇帝文书的撰写中,始终强调“庄而且简”的要求,强调要从皇帝的意旨出发,体现君权的至高无上;要表达准确,行文严谨、简明,要让受文者直接、准确地领受皇帝文书的意图和宗旨,以利于决策质量,以便于执行。明人于慎行认为,“诏令制敕之文”,如果在文风上过于追求形式,“组织求工,聱牙为古,铺衍太烦,奖借过当”,则会“既亵上体,亦淆下观”(2)。明代强调皇帝文书撰写中实际、准确、简单、明了的要求,反对繁琐、冗长的文书撰写之风。但不同时期其表现各异。 一、 禁繁文以《汉书文志》“ 明初,太祖朱元璋大力整顿文风,提倡文书撰写直叙事由,杜绝饰词虚伪,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繁文的处罚措施,形成了明初简单朴实的文风。 朱元璋出身寒微,起于元末,对元末以来公文的繁文冗篇之弊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指出:“近代制诰表章之类,仍蹈旧习,朕尝厌其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浮文所蔽。”他推崇前代皇帝文书的质朴无华,对虚词繁文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他曾对中书省的大臣说道:“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不华,诚可为千万世法。汉、魏之间,犹为近古,晋、宋以降,文体日衰,骈俪绮靡,而古法荡然矣。唐、宋之时,名儒辈出,虽欲变之,而卒未能尽变。”为此,朱元璋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书撰写简洁、明确的要求:“其自今凡诰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以革弊习。”(3)他还反对文书中的虚词颂扬,指出:“古人祝颂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适观群下所进笺文,颂美之词过多,规戒之言未见,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诚之道。今后笺文,只令文意平实,勿以虚词为美。”(4)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特别指出:“虚辞失实,浮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人罪者,罪之。”(5) 朱元璋处罚茹太素一事,形象地证明了朱元璋对繁文的深恶痛绝和禁繁文的决心。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刑部主事茹太素疏论时务,文书字数“累万余言”,“太祖令人诵之再三”,其中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总五百余言”,其余95%都是虚词、废话。经此一事,朱元璋痛定思痛,深感公文宜删繁就简之必要,所以定《建言格式》,颁示中外,并亲为之序。由于朱元璋的这个序在明代文书史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其后世君臣凡谈论公文简繁问题时,必引此序,故而将此序详录于此。序曰: 呜呼,为君难而为臣不易,此古人当戒之言,且如为臣之难,惟茹太素是也。洪武九年,朕见灾异万端,余无措手,于是特布告臣民,许言朕过。告既出矣,逾月,藩臣上书者山东布政使吴印,参政宋善、阎钝,山东按察副使余奎,海州学正曾秉正,平凉府崇信知县潘卣,监察御史孙化,海宁县丞方仲容,登州府福山县丞徐谦,山东布政使司检校傅奎,台州黄岩县徐季清,安吉卫军丘,守御庄浪指挥佥事李景,山西分教国学生余懋,台州府民郑士利,共一十五人。准其言者吴印、宋善、阎纯、余奎、曾秉正、孙化、傅奎、李景八人,计一十七事。全不可行者,潘卣、方仲容、徐谦、徐季清、丘绂、余懋六人。假公营私而罪者,郑士利。是后,近臣刑部主事茹太素以五事上言,其书一万十千字。朕命中书郎中王敏立而诵之,至字六千三百七十,乃云,才能之士数年以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不过应荅办集;又云所任者多半迂儒俗吏。言及至斯,未覩五事实迹,意其妄言,故召问之,尔为刑部之官,彼刑部官吏二百有余尔,可细分迂儒俗吏乎,彼乃不荅使分之,而又无知其人者,于是扑之。次日深夜中,朕卧榻上,令人诵其言,直至一万六千五百字后,方有五事实迹,其五事之字止是五百有零。朕听至斯,知五事之中四事可行。当日早朝敕中书都府御史台着迹以行。 吁难哉,古今上书陈言者,未尝不为国为民,而为君而言者,虽有责人以难,故要其名者亦甚不多。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有臣如此,可谓之忠矣。呜呼,为臣之不易至斯,而见惜哉。因如是,故立上书陈言之法以示天下,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事,不许繁文,若过式者,问之。故为之序。(6) 从洪武朝皇帝文书撰写的实际情况看,也确实贯彻了朱元璋禁繁文的要求。洪武朝,即使是用于颁布“大政令”的很多诏令文书,也使用口语化的言辞,“多‘你每好生’等字者,皆圣祖所面授也。”(7)洪武朝诰文撰写,都是根据受诰封者的真实业绩和实际能力,实事求是地进行表彰,而非廉价地赞美,甚至在诰文中指出受诰者的缺点或不足,显示了文书的真实作用。如《翰林承旨宋濓诰》: 昔君天下者,官有德而赏有功,世之文武,莫不云从。尔濓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然方今儒者,以文如卿者甚少。朕念卿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