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牍主义的流行与流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文牍主义的流行与流行 公共关系是一种适用的风格,即“经国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美德,不朽的荣耀”(曹丕)。到了明代,“文牍主义”盛行,表现为行文多,行文长,行文空。最值得思考的是,明代屡次严禁繁文而终无收效的史实。明代公文的繁冗文风屡兴屡禁,而又屡禁屡兴,成为明代公文发展中的痼疾。 一、 明代公车的复杂性 1. 以集体言具社会的身份,以浚致民以历程 明代文牍主义盛行,案牍繁冗,官吏起草的公文动辄数千言,数万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洪武九年(1377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呈的一篇长达一万七千字的政事建言,在最后的五百字才讲到要谈的五件事。虽然朱元璋肯定其忠心并采纳了其中四条建议,但茹太素因此被杖责,以儆效尤。嘉靖十五年(1537年),御史胡世宁上书言云:“及武宗……或一事而重言,或一本而数纸,虽臣等竟日有不能周读者。”(《典故纪闻》卷十七)隆庆年间,繁文现象依旧突出。大学士高拱上书称:“近来章奏,日趋浮泛,铺缀连读,徒烦至览。”万历间,李化龙将兵二十余万平播州动乱,事后,《平播全书·叙功疏》历叙将士战功,凡六万余言。此时去隆庆严禁繁文仅二十余年。 2. “民也”:公文空疏 晚明时期,卢象升巡抚郧阳,有《靖寇绥民告示》,发端云:照得本院以抚治为职者也,循民表实,即在安常处顺之日,且将不自暇以负地方。况郧何地也,今何时也?其《立寨并村文》说:照得守土者,民也;剿贼者,兵也;与兵民为难势不两立者,贼也。然必民之数多于兵,兵之数多于贼,而后战守足恃,荡平可期。今天下遍地是贼矣,到处用兵矣,而民相继死于兵,究之兵亦贼也,民亦不得不为贼也。公文空疏之风由此可见。无怪乎许同莘评该时期公文,说“言武备则赤手空拳,言文事则陈言俗调,徒以孤忠兵矢,竭蹶支撑,可哀也已。” 3. “三从”—崇尚骈俪。 《明史》载天启、崇祯间的官员所上奏疏公牍多有此风。如陈子龙选援绍兴推官时,有《题报巡历所至事》文云:审得白羊坳为繇虔入吉之间道,阻山踞险,惟藉偏师扼要,一旅当官。即卧鼓橐弓之日,未许逍遥;况补牢窟穴之时,讵容儿戏!……方今贼氛未请,武备全单,可守而不守,固属兵虚,乃有兵而无兵,实繇将完,不厚责将,何以束兵?坐赃拟徒,乃其本律。这一时尚,乃源于时文影响。明代时文刻本,汗牛充栋,至晚明积习之深,由此可见。 4. 启释明朝,制度建设不规范,规范且多就业 万历年间吕坤在《实政录》中的《风宪约》指出,“民生之未奠有六”:追呼太滥、问断太淹、拟罪太密、追赎太刻、拘禁太易、隶卒太纵;“吏治之不肃亦有六”:虚文日盛而实政亡,厚道日隆而公法废,人事日精而民务疏,颓靡日盛而振举难,懵昧常多而精明少,为家念事重而为国轻。要求“以肃吏治,以奠民生”。这是典型的一文多事。弹劾性奏疏,常常穷追猛打,多面揭批。如杨继盛的《弹严嵩疏》,作者不但连珠炮似的历数严嵩的“十罪”,而且“又济之以五奸”。类似的写法,再如杨涟的《劾忠贤二十四大罪疏》,虽然论理充分,但也是意气用事,不讲方法。正如吏部尚书赵南星在《与傅按台书》中悔道:“始而进言,唯恐其不直不尽,今乃悔其太直太尽。” 明王朝曾先后三次对繁冗公文明令禁止:一次是洪武时,刑部主事茹太素疏论万言被打引起,正式制定“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成为明代最早规范的公文程式;由于朝政日趋衰败,至嘉靖年间,繁文之弊又有所抬头,世宗接受左都御史胡世宁的建议,令“诸司奏章,不许繁词,第宜明白,开陈要旨,庶易省阅”这是明代第二次加强规范写作,并颁布了例文,但这一时期公文繁冗已积重难返,这一公文改革力度不大;最后一次是隆庆时,大学士高拱建议“凡有奏章,务在直陈其事,意尽而止”,穆宗也加以采纳,遂下令:“近来奏章,信多繁词,且语涉肆慢,甚非人臣奏对之体。所司通行严禁,违者部院及科臣劾治之。”虽然有一些效果,但不久痼疾重犯,且变本加厉。固弊难除,晚明时公文繁长,并不亚于明前期。明代公文的繁冗文风一禁再禁,终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 明朝政府的复杂性是多次被禁止的原因 1. 疏一万七千字,以退为进 明立国之初,由于太祖师心自用,以峻法绳天下,使明代公文文风较元代,“由纵而敛,由杂而纯”。即便如此,对于明开国君主的称誉之辞,充斥着公文。据心理学家分析,在人的感情世界深处,均藏匿着自尊、好胜、虚荣的本能。歌功颂德是历代开国公文的通病,由此看来,也是政治生活所需。再加上朱元璋父子“雄猜好杀”,“以文字疑误杀人”,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要提建议,不得不小心谨慎,讲求技巧,极尽婉转之能事,铺垫叙陈,引经据典,以退为进,愈抑先扬,反复论证。即使批评朝政,也大多是温文尔雅的劝告。否则一不小心,犯了龙怒,可是性命攸关之大事。茹太素上疏一万七千字,盖出于此类考虑。朱元璋时代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明中后期那些昏庸无能、不问政事的皇帝们了。如正德皇帝爱出游,天启皇帝爱戏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