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矿环境下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探讨.docxVIP

不同成矿环境下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成矿环境下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0 大型斑岩铜矿 三河环区是世界著名的黄棕色和贵族带。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复杂多样的成矿活动,三河环区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黄棕色和贵族带。这里分布着大量大型和大型矿床的斑岩矿床,如玉龙、马拉、雪鸡坪、羊拉、甲玛和普朗。近年来, 随着本区斑岩型矿床的不断发现, 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为了提高矿产勘查效率和效果, 要求对本地区斑岩型矿床进行更系统、更概括、更本质的了解, 以建立斑岩型矿床找矿模型来予以表达, 并根据找矿模型对本区斑岩型矿床提出清晰的找矿思路和方向。 1 成矿作用及构造演化趋势 三江成矿带系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3条江并流的橫断山脉地区, 地跨滇西、川西、藏东及青海南部, 包括青藏高原东部和云贵高原西部, 面积约50万km2。在构造上, 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 位于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强烈碰撞的地带, 也是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 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作用的影响, 经历了特提斯期形成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高原隆升的复杂过程 (李文昌, 2007) 。因此造就了三江地质构造的极端复杂性和多样性, 形成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 是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远景区之一, 也是研究全球构造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区内地层出露齐全, 从元古宇到新近系都有出露, 其中, 三叠系地层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岩浆活动频繁, 岩浆岩主要出露燕山期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喜马拉雅期板内走滑剪切、拉张构造环境形成的富碱斑岩以及印支期火山岛弧环境的浅成-超浅成斑 (玢) 岩。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 三江巨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即是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 是在泛大陆解体→拼合→裂离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其演化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泛大陆解体, 原特提斯形成阶段, 泛华夏大陆形成阶段, 古特提斯形成演化阶段, 古特提斯洋陆转换阶段, 中、新特提斯关闭和陆内汇聚以及新生代三江陆内构造转换造山阶段 (李兴振等, 1999) 。构造演化的多样性, 决定了区内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的多种多样。 2 增加降压型斑岩铜矿 三江成矿带斑岩型铜矿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成矿环境。第一种为印支期俯冲造山环境, 其中形成了普朗斑岩铜矿、雪鸡坪大型斑岩铜矿、春都斑岩铜矿等 (侯增谦等, 1995;冷成彪等, 2007;曾普胜等, 2006) ;第二种为燕山期造山后伸展环境, 其中形成了铜厂沟、红山等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 (徐兴旺等, 2006) ;第三种为喜山期陆内转换造山作用形成的玉龙斑岩铜矿、纳日贡玛等 (陈建平等, 2009;郝金华等, 2012) 。 2.1 多步升温下的洋壳-地实行前、后熔岩格局 在三江地区发现的与俯冲造山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主要有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以及雪鸡坪、春都等大中型矿床。这些矿床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西侧中甸岛弧带内的印支期钙碱性、中—酸性斑岩带, 为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的产物 (陈建平等, 2009;侯增谦等, 1995) 。其成矿模式如图1。 由于大洋板块的低角度深度俯冲, 温度升高, 使洋壳脱水, 与大洋板块接触部位的陆壳地幔岩石产生部分熔融, 温度大概在600~1 000℃之间。随着洋壳-地幔熔岩流的上升, 经过地幔岩石圈玄武质岩浆的底垫, 温度骤升至1 400℃左右, 并经过长时间的熔融—同化—存储—均一 (Melting-Assimilation-Storage-Homogenization, MASH) 过程, 形成“原始岩浆”, 此时, 原始岩浆中富含大量的成矿物质Cu和S。由于温度骤升, 促使气、液相分离, 岩浆以底辟方式不断上侵, 到达有利空间位置, 并经过长时间的汇聚, 富矿物质不断聚集, 形成“浅部富矿岩浆”。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 构造的发育, 浅部富矿岩浆进一步上侵, 位于上部和边缘的岩浆开始逐渐结晶, 形成浅成侵入体即斑岩体 (张云国等, 2011) 。 2.2 造山期后拉伸成矿作用 在义敦碰撞造山带, 经历了短暂的弧-陆碰撞后, 随即进入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阶段, 伴随着酸性流纹质火山岩的线性喷发和A型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大规模侵入, 发育了与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有关的斑岩成矿事件。造山后伸展成矿作用主要限于碰撞造山后的后期伸展阶段形成的构造-岩浆-沉积建造。该成矿事件形成了铜厂沟、红山等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 其成矿模型描述如下。 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体制下, 地壳双倍增厚, 地壳下部岩石变质导致高密度矿物组合 (榴辉岩相) , 陆壳缩短作用使地壳和岩石圈增厚, 这种热-物质结构产生潜在的重力失稳。引起去根作用或下地壳拆沉作用 (图2)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