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金铜镍硫化物矿床h-o
金川矿区是继加拿大斯普劳和俄罗斯诺里尔sk-talnakh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岩浆铜铜硫氧化物矿床。这也是“小岩体变成大矿”现象的典型代表(唐中立,1990)。金川岩体长度仅约6.5km, 宽度不足0.5km, 但铜镍硫化物矿化率却达到约50%, 金属Ni储量超过550万吨, Cu储量超过350万吨, 其成岩成矿过程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长期关注 (汤中立, 1990;汤中立和李文渊, 1995;Chai and Naldrett, 1992a, b;解广轰等, 1998;De Waal et al., 2004;张宗清等, 2004;Song et al., 2006, 2009;Lehmann et al., 2007) 。众所周知, 铜镍硫化物的熔离与镁铁质岩浆的组成及其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然而, 长期以来, 金川岩体母岩浆的成分及其演化过程却仍然存在争议。汤中立等 (1990, 1995, 1996)经过长期的勘探和研究认为岩浆演化过程和硫化物熔离均发生在深部岩浆房, 提出岩浆“深部分异-熔离, 依次贯入”成岩成矿模式。Chai and Naldrett (1992a, b)提出金川岩体的母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 同时认为金川岩体为原地分异大型层状侵入体的根部。然而, 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深部熔离-依次贯入”观点的证据 (Li et al., 2004;De Waal et al., 2004;李献华等, 2004;王瑞廷等, 2004;李士彬等, 2007;Lehmann et al., 2007) 。Song et al. (2006, 2009)发现深部和浅部岩浆房熔离的硫化物的铂族元素组成存在差异, 再次证明了“深部熔离-依次贯入”观点的合理性。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当镁铁-超镁铁岩浆通过特殊的演化过程达到S饱和后, 熔离的硫化物聚集成矿的结果。硫化物中铜、镍、铂族元素的含量不仅取决于熔离硫化物与硅酸盐浆之间的比例, 也与这些元素在母岩浆中的含量有关, 而这些元素在不同性质的镁铁-超镁铁岩浆中的含量和比例关系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 母岩浆成分和岩浆演化过程总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重点, 金川矿床铜镍硫化物的聚集成矿无疑是严格受到岩浆演化过程制约的。然而, 由于金川岩体有超镁铁质堆积岩组成, 岩体冷凝边后期断层活动而缺失, 也未观察到与岩浆侵入通道有密切关系的镁铁质岩墙, 使得金川岩体母岩浆成分和岩浆在深部和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过程尚不清楚。尽管Chai and Naldrett (1992a)根据硫化物Ni/Cu比值、铂族元素组成特征, 认为金川岩体母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 并运用橄榄石-熔浆平衡原理计算得到金川岩体母岩浆的氧化物组成。但他们的计算尚缺乏更全面的矿物学和熔浆热力学约束, 而且橄榄石成分容易受晶间硅酸盐熔浆作用及橄榄石-硫化物之间Fe-Ni交换等多种因素影响 (Li et al., 2007) , 特别是, 这种高镁拉斑玄武岩浆的演化过程还不明确。本文在细致的岩相学和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矿物学研究基础上, 借助熔浆热力学模型“MELTS”的模拟计算, 重新厘定了金川岩体母岩浆成分, 并对深部和浅部岩浆房内岩浆演化结晶分离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建立岩体岩浆演化模式。本研究对深入理解金川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立更为合理的成岩成矿模式奠定了基础。
1 金川岩体及岩相特征
金川超镁铁质岩体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边缘龙首山隆起带, 南邻祁连早古生代褶皱系的北祁连褶皱带, 北依准噶尔晚古生代褶皱系 (汤中立, 1995;汤中立和白云来, 1999) (图 1) 。金川岩体呈似岩墙状不整合侵入于元古宙龙首山群的白家嘴子组混合岩、片麻岩和大理岩中, 岩体总体走向NW50°, 长约6500m, 两端为第四系覆盖;倾向SW, 倾角50°~80°, 延深大于1100 m。岩体宽20~527 m, 地表出露面积1.34km2。岩体空间形态受NW向扭张性、NNE向张扭性和NEE向压扭性断裂控制, 被一系列NE向断层分割成四个小岩体, 由西至东依次为III、I、II、IV岩体 (图1) (汤中立和李文渊, 1995) 。最新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金川岩体形成年龄为新元古代827±8Ma (Li et al., 2004, 2005) 。
金川岩体有四个主要岩相:含二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 以及少量纯橄岩, 但四个岩体的岩相分布具有不同特点, 本次研究重点是I号和II号岩体。II号岩体岩相具有对称分布的特点, 从岩体中心向两边, 从下至上依次为硫化物含二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 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