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辉长岩侵入体对林西组烃源岩的影响
中国东北部地质主要指中国东北部,系错带以北,系木伦河-吉勒缝合带以北。该区域构造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长期以来,中国东北晚古生代的构造特征一直被认为是盐生褶皱带或造山带。作为中、金朝盆地的第一个干相海相沉积层,它是一个区,不同于旧中生代的海相,岩石不受区域变质影响,其主题为高级岩层。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生代(22018ma),而不是海西期。因此,东北古生代的海相地层发育,属于大陆边缘沉积,形成了大量黑色粘土和碳酸盐盐岩,具有潜在的生烃潜力。它是中国东北天然气资源调查的重要新层系统。
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进行,晚古生代有些层位已经见有油气显示.例如松辽盆地四深一井钻穿石炭-二叠系,发现天然气显示.肇深8井营城组发现的甲烷气占烃类气体的95%以上,气源为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系.松辽盆地还有来自石炭-二叠纪源岩层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随着黑龙江省龙江县林西组粉-细砂岩裂缝中赋存有由岩石自身生成的的干沥青的发现,更加证明林西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鉴于以往地质工作较多从沉积埋藏的角度进行晚古生代烃源岩演化研究的状况,本文特别针对侵入岩体对索伦地区林西组烃源岩演化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其中的规律.
1 地质背景和剖面位置
内蒙古索伦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大陆边缘向南增生部分,处于贺根山断裂带和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之间.区内晚古生代地层比较发育.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环境是一个规模巨大、南与古亚洲洋相连的海相沉积盆地[1,3,4,11,12,13,14,15].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位于内蒙古天山-兴安地层区的大兴安岭地层分区,该区位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斜跨大兴安岭中华力西褶皱带与内蒙古晚华力西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处于阿尔山复背斜南东翼与乌兰浩特复向斜北西翼两个三级构造单元上.林西组的建组剖面为位于林西县的官地剖面,主要由一套黑色板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含丰富的淡水瓣鳃类和植物化石,在不同地区曾被称为索伦组、包尔敖包组和陶海营子组,根据岩性和生物群特征,统称为林西组(图1).
研究区内林西组分布较广,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本文选取出露较好、构造较为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索伦镇北5 km左右的林西组P09-24剖面(坐标:46°37.806′N;121°14.462′E)为例(图2)进行探讨.该剖面为吉林大学“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项目组详测剖面.剖面走向280°,总厚度306 m,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沉积环境主要为湖相和三角洲相(1).剖面地层中夹数层似层状辉长岩侵入体,其中最厚的为第27层,厚15 m,引起围岩接触变质.
2 辉长岩侵入体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的影响
火成岩是地下深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载体,它大大提高了地层局部的温度和压力,而温度、压力是烃源岩演化的基础.所以,火成岩对烃源岩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P09-24a剖面中厚15 m的似层状辉长岩侵入体为例,从温度和压力两方面,探讨辉长岩侵入体对烃源岩影响的规律.
2.1 辉长岩体及矿物学特征
索伦地区林西组P09-24b剖面中辉长岩墙厚度为15.54 m,呈似层状侵入暗色泥岩(图3).野外露头剖面及镜下观察发现,辉长岩墙之上16 m范围内烃源岩发生了明显变质(1),并且距辉长岩越近,变质程度越高.根据镜下特征划分为两个变质带——红柱石角岩带和斑点状角岩带.
红柱石角岩带:分布在距离辉长岩体8 m以内,主要特征是岩石中出现红柱石变斑晶(图4a),多数为雏晶.且距岩体近,雏晶粒度大,距离越远,雏晶粒度变小.基质具有显微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以及碳质组成,千枚状-片状构造,具有角岩结构特征.
斑点板岩带:分布在距辉长岩体8~16 m之间,带宽8 m左右,主要特征是岩石中出现绿黑色斑点.此带距离岩体较远,热力影响不大,原岩成分、结构、构造变化较小.显微镜下观察新生变质矿物不明显,主要由隐晶质的泥质组成,隐约见有斑点状集合体,且具有距岩体越近斑点数量多,越远斑点数量变少的趋势.总体岩石呈现变余泥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图4b).
在20 m以外变为正常泥岩带(图4c、d),显微镜下新生的变质矿物数量少,有一些无色的细小云母类矿物和片状绿色绿泥石,含有黑色的炭质组分.此带距离岩体远,几乎未受热力影响,岩石总体呈现变余泥状结构,手标本呈块状(图4d).该侵入岩体引起围岩的变质分带现象,与区域上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变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 矿岩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热演化程度
辉长岩携带了大量深部热量,热量不断传递给围岩,提高了围岩(地层)局部的温度.在侵入体之上16m范围内,发生了明显的围岩接触变质分带现象.从接触面向外,两个变质带岩石颜色由深变浅,结构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