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庐剧花腔音乐分析
音乐表现风格通常指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韵学、强度、和声、编织、歌曲风格等基本要素的独特音响效果。纵向探究,音乐的表现风格总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停滚动而不断变化;横向分析,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正由于这种纵向与横向的变更,音乐才饱含着丰富内涵,富有浓郁的生命气息。屹立在世界音乐之林的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讲究旋律线条的宽广、意境的和谐,追求内在思想上的广阔与自由,其中中华民族音乐之典范——戏曲尤其如此,大到国粹京剧,小到各种地方小戏,追求的是绝对的中国式音乐表现风格,甚至有些地方小戏在某种程度上还延伸并细化着中国式音乐表现风格,如安徽的西路庐剧等。
作为安徽庐剧的“半壁江山”——西路庐剧产生并流传于皖西大别山区,除了受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响之外,又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宗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音乐与中国其他大剧种(如京剧等)有所区别,尤其是西路庐剧的主要唱腔之一——花腔中,可以随时在旋律线条、音乐结构、表现意境中嗅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 花腔的旋律及音乐特征
有“山腔”之称的西路庐剧具有一股浓郁的山歌风,与东路庐剧与中路庐剧相比,其整体音调较为粗犷高亢,主要唱腔——花腔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广,与其他中部地区的音乐形式相比,演唱起来尤其显得粗犷高亢,在唱词音韵上也一直保持着生活化、口语化的民歌风格,这是因为西路庐剧大都直接来自大别山民歌,有的本身就由大别山民歌稍加装饰形成,有些唱腔甚至就是大别山地区语言声调的放大和夸张。皖西大别山民歌的基本调式为五声羽调式,其多以围绕主音的“反波浪”式旋律线进行,常见小六度、小七度、八度、十度的跳进音型,西路庐剧的创作者们便经常将其简单改编一下,从而形成西路庐剧的花腔。如花腔小戏《对药调》。31
谱例1:《对药调》
此唱段中,小六度旋律音程跳进频频出现,其旋律始终围绕着骨干音la以“反波浪”式的框架进行,使得委婉起伏的旋律之间始终有着严密的联系,整体欣赏又觉朴实无华,一幅山区初春采茶图跃然眼中,甚至在简短唱段中可以嗅到泥土的芳香,极富有山区生活气息,许多业内人士对于这种典型的民歌改编的创作方式还衍生出一种说法,认为西路庐剧的花腔可能就是脱胎于皖西山歌《慢赶牛》中的歌种《抢句子》,这是极具道理的。
此外,西路庐剧的花腔多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如《卖线纱》、《上竹山》、《借妻》、《骂鸡》等,6主要呈叙述作用,然而这种叙述却不像主调那样平缓,它的旋律通常呈起伏跌宕的走向。在西路庐剧的花腔唱段中,每一小乐句几乎都会出现小高潮,有时为了修饰,艺人们还会在这些高潮部分添加倚音,并时不时地进行加花、变奏(这些手法一般不会记在乐谱上),不仅如此,每一乐句的旋律线走向又几乎都是呈一种整体下滑状态。这种音乐形态在表现时比较难以驾驭,真声区很难在较短的音乐时值中达到圆润的音色效果,所以艺人们通常会使用小嗓子(即假嗓子)来演唱。这种旋律走向形式在大别山山歌中也是能找到雏形的,如花腔小戏《打补丁》35与大别山山歌《慢赶牛》:
从上面两个谱例可以看出,两段旋律都是以la为骨干音进行修饰加花,并且在每一乐句的结尾处都会由la进行下滑处理,这种跌宕的旋律行进再配上非常口语化的方言,不论是《打补丁》还是《慢赶牛》都散发出浓郁的山区小集的气息,西路庐剧的花腔此时更显得“有据可依”、“有根可查”。
作为西路庐剧花腔的主要美学特征,高亢粗犷、起伏跌宕的旋律线条走向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偶然与随意,它与其形成及传播的时间、地点、创作主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口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知识、行为规范以及审美意趣等主要都是依靠口头语言来完成及传承的,在众多的口头文化方式中,歌唱依据其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独特魅力占据主要地位。歌唱这种文化方式是以语言为根基的,尤其是地方戏曲艺术,一般都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之中,可谓是多彩优婉。语调的高低和时间是一种函数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升、或降、或平、或高、或低,或成拱型、或成波形,表现在图纸上很像音乐中的旋律线,听起来有较强的音乐性,尤其是汉语语系,而汉语语系又分为四大音调——平上去入,就愈加给人一种流动感。安徽大别山区地处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155人文环境具有一种瑰丽的浪漫性,语言音调也富有大胆夸张、丰富斑斓的色彩,去声音调体系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位于这一地区的各种文化形式,追求的是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即使是纯粹的原生态艺术形式——民歌小调、说唱曲艺等,也处处透露出随意的、感性的美学特征。民歌小调、说唱曲艺等直接衍生于大别山区,其唱词、吐字等与当地的方言非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