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通过文章词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4.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提高环保意识,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仅凭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荒原的植树工作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音字形
慷慨(kāngkǎi) 帐篷(peng) 废墟(xū) 坍塌(tāntā) 酬劳(chóu)
干涸(hé) 山毛榉(jǔ) 硬朗(lǎng) 水渠(qú) 刨根问底(páo)
词语释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张扬:宣扬;声张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交流点拨】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能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了解故事情节的进展。
【交流点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2—12)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
还是一片荒地。
再遇牧羊人(13—18)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
种的树的品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最后一次相见(19—20)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
美。
3.遇到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何描写了荒漠的毫无生气?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通过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大,同时也看出改造环境的艰难。
深层领悟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为感人的情节,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分享,教师点拨)
2.根据下列内容,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交流点拨】细节描写。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勤劳、坚韧执着、一丝不苟的人。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你认为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绿洲的?
【交流点拨】老人的信念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孤独一人,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5.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人称。“我”作为牧羊人植树的见证人,对植树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产生打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