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碳、氮、磷的生态转化
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反应,如矿化-同理化和氧化还原。这是植物养分转化、有机碳代谢和污染物分解的动力。这对土壤肥力的发展尤其是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除了植物根系和体积大于5×103μm3的土壤动物以外的土壤中所有活的有机体的量(Paulet al., 1981)。一些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周转(turnover) 起着植物有效养料储备库的作用,对土壤碳、氮、磷等的有效性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作用。微生物生物量碳虽然只占土壤总有机碳的1%~3%,但这一部分的有机碳却影响着所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和能源循环的“动力”(Laurieet al.,1998)。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构成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大量可利用的碳源,如腐殖质、有机酸等。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氮素持续供给中起着重要作用。固氮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磷素的转换发挥着重要作用,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一些溶磷细菌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分解与释放,而菌根真菌促进了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改善了植物磷素的营养状况。土壤微生物磷是有机磷中活性较高的部分,它不仅是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而且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正相关(Perrottet al., 1989)。土壤微生物对土壤中钾的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硅酸盐细菌可促进土壤中无效钾向有效钾的转换,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连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日趋严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区系及土壤养分的测定,研究微生物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相互关系。
1 气候、湿度
研究地位于江西省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实验中心的山下林场(114°30′—114°45′ E,27°30′—27°50′ N),地处中亚热带,年均气温17.5 ℃,年降水量1 597.3 mm,且50%集中于4—6月份,无霜期268 d,由于湿热同期,植物生长茂盛。该林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为红壤(焦如珍等,1997)。
2 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2.1 代杉木林样地
1998年5月在山下林场杉木林12和14地位指数样地,分别选择小地形基本一致的幼龄林(6 a)、中龄林(12 a)、成熟林(32 a)的1代杉木林(前茬为次生阔叶林)样地各3块,共6块样地。在每块样地随机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1 m2的小样方,在无菌操作下采集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混合后放入已经高温高压灭菌的双层布袋内,冷藏保存并在7 d内进行分析。
2.2 李卓宏观
微生物生物量碳采用氯仿熏蒸法测定 (李阜棣等,1996);微生物区系分析采用平板稀释法 (李阜棣等,1996)。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水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全P采用NaOH碱熔-钼锑抗比色法、速效P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全K采用NaOH碱熔-火焰光度计法、速效K采用乙酸铵浸提-原子光度计法(国家标准局,1998)。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林分密度n、p、k及有机质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12、14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速效N、P、K及有机质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从幼龄林到中龄林阶段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至成龄林阶段呈上升趋势。全N、P、K的养分含量在12和14地位指数中的变化较复杂,规律性不明显。
3.2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真菌数量在12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在成熟林阶段较多,是幼龄林的161.9%, 中龄林的173.5%, 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真菌数量相差不大。在14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其真菌数量在幼龄林阶段较多,随着林分生长其数量持续下降,中龄林时真菌数量仅为幼龄林阶段的53.3%, 几乎下降了一半,到了成龄林其真菌数量仅为幼龄林阶段的15.7%。放线菌数量在12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呈上升趋势,从中龄林到成龄林呈下降趋势;在14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数量差异不大,但从中龄林到成龄林阶段下降幅度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在12和14地位指数林地,随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呈上升趋势。其中在14地位指数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中龄林与幼龄林相比下降了7.1%,成熟林与中龄林相比提高了435.77%; 在12地位指数林地,中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幼龄林相比下降了79.79% ,而从中龄林到成熟林提高了317.53%;可见:立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