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爱情.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的爱情

前人对杜先生赠送诗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杜先生妻子的爱的真诚回应和过程上。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女性权利社会中几乎失去语言的反映。在最初的结论中,刘曦说杜先生“更爱”1,恨兆浩说“更爱”2。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赠内诗的情感内涵,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杜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此亦可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杜甫何来如许“情多”,又何以会“钟情之至”的缘由。

一能够保持农村生活的充

由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杜妻没留下她的姓名,我们仅能从元稹《唐杜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获得些许信息:“(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3就是这点少得可怜的信息中也存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如其卒年问题就颇有争议。史料或可有误,杜甫诗篇中透露的信息当是确信无疑的。因此在谈及其赠内诗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眼光放开从杜甫所有言及妻子的诗篇中来全面了解一下杨氏。

杜甫专题赠内诗诗篇虽然很少,但检校杜诗全集,其涉及对妻子杨氏描写诗篇却有36篇之多,这其中有的是明确提及妻子,有的则是暗指妻子的,如《月夜》、《一百五日夜对月》等。在这些诗作中,杜甫累次使用了十种不同的称谓描述杨氏,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老妻”(8次)、“妻子”(7次)、“妻孥”(6次)、“妻”(3次)等。杜诗中还不曾有哪个特定的描写对象出现的频率堪与之相比,这本身就说明了杜甫对杨氏的眷顾之深。

从《月夜》、《一百五日夜对月》等诗中可以见出杨氏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虽说这或许是杜甫“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应该承认这种想象和夸张必有其合理的现实来源。杨氏出身官宦家庭,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能识文断字,如《客夜》言“老妻书数纸”(有人认为这是杜写给杨的,也有人认为是杨写给杜的,不论怎样杨氏当能识文断字)。又由《江村》诗“老妻画纸为棋局”语,可以见出她还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她也颇有一些生活情趣,从《进艇》诗“昼引老妻乘小艇”的泛舟偕游的雅兴可窥见一斑。只不过这种情趣常为生活的艰辛所掩盖,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她还是能保持几分情趣的。从她对女儿的影响中——“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北征》),我们可以想象在困苦的生活中她还是竭力保持几分体面的,并不是个粗鄙的妇人。

面对物质生活的艰辛,杨氏能居之若素,此由《北征》诗中“妻子衣百结”的简朴形象可知。并且她能主动分担丈夫的忧苦,面对“入门依旧四壁空”(《百忧集行》)家徒四壁的困境,她没有丝毫怨尤,而是“老妻睹我颜色同”,主动分担着丈夫的愁(类似的例子还有“长贫任妇愁”(《遣意二首》其二)。较之李白的刘氏妻子“会稽愚妇轻买臣”(《南陵别儿童入京》)的举动,老杜能有如此贤妻当是他悲剧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不仅如此,杨氏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改善生活。旅食京华期间及后期流寓江湖时期,杜甫曾一度以卖药为生,挖来的药材总是由杨氏帮着制成药的——“晒药能无妇”(《秦州诗二十首》其二十),此可见出杨氏对于整个家庭经济的贡献。此外,由《缚鸡行》、《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其有言“鹅鸭宜长数……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种莴苣》、《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等篇,可推知此类养殖鸡鸭鹅等家禽的活动和种植莴苣以及桃树枣树等经济作物的劳作定是离不开杨氏的参与的。

作为妻子,她时刻关心着自己的丈夫。在遭乱流寓的日子里,她关心着丈夫的安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其一),可见在长达一年(至德元载八月,老杜落入叛军之手,至德二载秋,始还家)的日子里,杨氏是怎样牵挂着自己的丈夫的;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杜的健康每况愈下,杨氏时时关注着丈夫的健康,如“老妻忧坐痹”《遣闷奉呈严玄二十韵》、“筋力妻孥问”(《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等便是明证。《催宗文树鸡栅》中提到“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据说食乌鸡子可治风疾),则又可推知杨氏养殖鸡不仅仅出于补贴家用之需,更是出于对丈夫身体的呵护。

杨氏更是孩子们的良母。旅食京华期间,老杜的全部心神在于国而不在于家,在于公而不在于私。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杨氏责无旁贷地担起了操持家务养育儿女的重任。从为儿女们缝补衣裳:“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到教女儿手工活:“女长裁褐稳”(《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再到养育儿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处处可见杨氏付出的心血。

可以说,杨氏是中国古代社会典型的贤妻良母。此外,杨氏的贤良还体现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点常被研究者们所忽视。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